临汾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山西省临汾市古称平阳历史名人前五位 [复制链接]

1#
尧帝

尧(约公元前前—公元前年),姓伊祁,号放勋,古唐国(今山西临汾尧都区)人,被后人尊称为“唐尧”。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十三岁封于陶(山西临汾市襄汾县陶氏村)。十五岁辅佐兄长帝挚,改封于唐地(今山西太原),号为陶唐氏。二十岁,尧代挚为天子,定都平阳。。他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君主,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史记》记载,尧帝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有益于人民的政策,如: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他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和制度,如:推行“三公九卿”制,建立了完善的官僚体系;实行“贡赋制”,规定了各地赋税的标准;推行“井田制”,规定了土地的分配和使用方式。除此之外,尧帝还注重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他提倡“教化民风”,并且亲自制定了《尚书》等经典著作。同时,他还关心百姓的健康和医疗问题,派遣医生四处巡诊,并且制定了《药经》等医学著作。据史料记载,从西晋开始,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在临汾尧都区民间自发举行祭尧活动。自唐朝以来,每年正月初一在尧庙,清明节在尧帝陵祭拜活动一直流传至今。年第三届尧都民间祭拜尧帝大典在临汾尧都区尧帝陵景区国祖殿祭祀广场举行。

晋文公

晋文公(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6年至前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出生于曲沃(今山西临汾市)。重耳的流亡生涯始于公元前年,当时骊姬之乱爆发,重耳因为晋献公宠妃骊姬的迫害而逃到蒲城,开启了流亡生涯。重耳在国外颠沛流离了19年,辗转了8个诸侯国,直至62岁才登基做国君。他即位后,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晋国很快就强盛起来。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他还建立了“三军六卿”制,这个制度对之后的晋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治世被称为“文公之治”,他在位期间为晋国的崛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和J事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他的主要贡献包括:1、建立了“三家分晋”制度,使晋国得以稳定发展。2、推行“以民为本”的政策,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提高了国家的经济实力。4、重视文化教育,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文化人才。在《左传》中:“文公其能刑矣,三罪而民服。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不失赏刑之谓也。”这表明他是一位有才干的君主,能够善于运用刑罚来维护社会秩序。在《史记》中,司马迁称赞晋文公:“晋文公知人善任,有宽容心,很有长者风度。”

卫青

卫青(?—公元前年),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西汉时期名将、外戚、军事家,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汉武帝在位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他出身低微却能抓住机会,一举崛起,成为汉武帝对匈奴作战的一张王牌。在十余年与匈奴作战的戎马生涯中,卫青先后七战七捷,战功卓著,击败匈奴单于,为汉朝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了重大贡献。

卫青性格仁善柔和、谦卑退让、平易近人。他被誉为真正意义上骑兵战术的开创者与集大成者,是中国军事史上绕不开的一位杰出军事家。用纪传体史书里的评价:长平桓桓,上将之元,薄伐猃允,恢我朔边,戎车七征,冲輣闲闲,合围单于,北登阗颜。在通史品评人物时这样评价:卫青虽出于奴虏,然善骑射,材力绝人;遇士大夫以礼,与士卒有恩,众乐为用,有将帅材,故每出辄有功。天下由此服上之知人。据《史记》记载,卫青死后被追封为“烈侯”,并被赐予了“武成王”的封号。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日,人们会在卫青墓前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将领。

霍去病

霍去病(公元前年-公元前前年),西汉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出生于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汉武帝皇后卫子夫及大司马大将军卫青的外甥,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同父异母兄长。霍去病十八岁为剽姚校尉,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两次功冠全军,封冠军侯。他曾经在汉匈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被誉为“汉朝战神”。霍去病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歼灭战,为汉武帝时期的军事扩张做出重大贡献。他前后六次出击匈奴,与卫青等人合作,解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匈奴人惊恐地直呼:“霍将军之兵,如天之降雪,如地之涌泉,如雷电之疾驰,如风暴之汹涌,无人可挡!”

霍去病的英勇事迹和卓越贡献得到了历史名人的高度评价。例如,曹操曾称赞霍去病:“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司马迁在《史记》中虽然对霍去病只有只言片语,但也将他视为一位英勇善战、忠诚于国家的将领。霍去病于元狩六年(公元前)病逝,汉武帝为纪念他的战功,在茂陵东北为其修建大型墓冢,状如祁连山。封土上堆放着巨石,墓前置石人、石兽等。

荀子

荀子,战国晚期赵国人,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时人尊称“荀卿”。战国时赵国(在今安泽一带)人,故里有争议。荀子小时候就非常聪明,十岁已有神童美誉。长大后曾北游燕国,但他没有被燕王所赏识。后来他到了楚国,春申君仰慕他的美名,决定请他担任“兰陵令”。但春申君很快就被废黜了,荀子也被贬到了齐国。在齐国期间,他曾经和他的弟子们一起研究《易经》和《尚书》,并且写下了许多重要的著作。

荀子的主要著作有《荀子》、《礼论》、《天论》等。《荀子》是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著作,共12篇,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礼论》是荀子著作中最重要的一篇,它系统论述“礼”的起源、内容和作用。他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时期,第一个尝试梳理儒学结构,并获得极大成就的人。他的主要思想有:天道自然的思想、“天行有常”的思想、“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另记:卫子夫

卫子夫,汉武帝刘彻的第二任皇后,史称孝武卫思后或卫思皇后,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她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后,她在立为皇后的三十八年中,将汉庭后宫管理的井井有条。在这三十八年中,史书记载中的汉宫不复有妒妇娇女,更无因妃嫔相嫉引发的恶劣事件。卫子夫的发迹,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命运。卫子夫的家庭出身很低,原是平阳公主府上的歌姬,弟弟卫青亦本为公主马奴。她以歌女出身而登后位,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历史上对其评价极高,赞其为"一代贤后"。

临汾历史名人还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柴绍、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的霍光、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徐晃等人。

临汾历史悠久,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黄河文明的摇篮,有“华夏第一都”之称;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盛产小麦、棉花等,素有“棉麦之乡”和“膏腴之地”美誉。临汾市文化遗产丰富,有平阳木版年画、霍州窑陶瓷、安泽剪纸、曲沃石刻等。临汾古称平阳,相传为唐尧古都。春秋属韩,秦、汉为河东郡地。晋永嘉三年刘渊建都于此。隋为临汾郡,唐置晋州,宋、元、明、清为平阳府。民国初属河东行政公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