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临汾的历史变迁卧牛护城 [复制链接]

1#
如何治疗白癜风土方 http://m.39.net/pf/a_4784136.html

中国根*河*这里是临汾!

卧牛护城

上一讲中,着重为大家讲述了临汾这一名称的由来以及临汾城的历史变迁。然而临汾这座古城除了平阳城、白马城、高梁城这些别称之外,还有一个大家很熟悉的名称——卧牛城。那么,这个常被人们提及的名称究竟有着怎样的来历和说法?而在步步揭晓谜底的同时,这一名称还向后世讲述了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呢?《临汾的历史变迁》系列节目第十一集——《卧牛护城》,为您讲述。

卧牛城同白马城一样,常被临汾人提起。所不同的是,白马城仅局限于文人当中,而卧牛城却是老人孩子都说。可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谁也不知道临汾城为什么叫卧牛城。直到后来一尊铁卧牛出土面世,众人才恍然大悟,原来卧牛城下真正卧着牛。因城下卧牛而叫卧牛城这没有什么疑问了,那么,从什么时候起咱这城市开始叫卧牛城的呢?或者说,什么时候将铁卧牛埋入城墙的土中呢?这却是一直困扰众人的问题。今天就让我们顺蔓摸瓜,来探究这个问题。我讲四个方面:一、卧牛出土,二、胡公筑城,三、开平拒敌,四、唐朝卧牛。先讲第一个问题:卧牛出土。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临汾城叫卧牛城。问老人们为啥这么叫?都说这城建造的坚固牢靠,易守难攻。头一次进城是从南门外去的,穿过两侧高耸的土崖,远远就看见横卧着一道坚固的城墙。到了城边,要进城却需要下一个大坡,下到最低处,是条护城河。这护城河就在现在尧都区交通局北边。然后,从护城河的低洼处向上爬,向上看城墙,以及城门楼就更高大了。可真像个卧牛城啊!卧牛城就这么保存在我的记忆里。

根据乔忠延老师的讲述,我们似乎找寻到了这座古城被叫作卧牛城的缘由,坚固的城墙犹如席地而卧的牛横卧城中,形似卧牛固然被称作卧牛城也说得过去。然而这并不是临汾城被称作卧牛城的真正原因,年出土面世的一尊铁卧牛为我们揭开了谜底。那么,这尊铁牛究竟是如何被发现的?而它的现世又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疑问呢?

后来听说有人挖出了铁卧牛,那是年10月。在临汾地区糖业烟酒公司工作的郭德金先生,家住在城墙旁边。有一天,从城墙上挖土,挖开了一个不大的土洞,里面有一块碑石,一个卧牛,还有三件小陶器。这消息我听说了,却没有见到卧牛,只在《临汾地区报》上看到了江羽老师撰写的一篇文章:《卧牛城下卧牛出》。我在临汾三中上学时江羽老师教过我的*治课,幽默风趣的语言,时常激起我们开心的大笑。他这篇文章详细叙述了寻访卧牛的经过。听说出土了卧牛,他便去采访,那时他已经调报社工作了。刚开始,郭德金先生只告诉他有碑石,有陶器,而那个卧牛已砸碎卖了废铁。他看了碑石,上头记载的是卧牛曾经出土的过程,又看了陶器,一件白陶,两件黑陶,看上去是给卧牛盛草盛料的,想得真周到。江羽老师看了碑石和陶器未免连声叹息,铁牛要是在多好呀!他对郭德金先生说,他虽然是外地人,可到临汾工作后经常听到人们说临汾是卧牛城,但不知道为什么?他曾翻阅过《临汾县志》,上面写道:临汾城墙雉堞内土壅卧牛。他更不明白为什么要土壅卧牛?江羽老师的叹息感动了郭德金先生,他跑回屋去,将铁卧牛抱了出来。原来,郭先生是怕卧牛失盗,不敢向外张扬。他见江羽老师这么真诚,就让他观赏了。江羽老师喜不自禁,看也看不够,还做了测定。他在文中写道:卧牛是生铁铸的,实心的,长四十三公分,连牛角在内高三十公分。……根据卧牛的质地和古朴的造型,此牛铸造的年代远在千年之上。

原来这尊铁卧牛出土于城墙,随其出土的还有一块碑石、三件小陶器,碑石上面虽然记载了卧牛曾经出土的过程,但这尊铁牛出土的地点即《临汾县志》上记载的那句:“临汾城墙雉堞内土壅卧牛”,还是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疑问。首先从铁牛的造型来说,这个铸造年代在千年之上的“卧”牛究竟有着怎样的文化含义呢?

我看到卧牛是后来了。江羽老师采访后没过多久,郭德金先生将这尊铁卧牛捐献给了国家,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赞誉。年,临汾城中的鼓楼修建完工,铁卧牛放在楼上展出,我是在那里看到的。卧牛安然落座,不慌不忙,十分安详。其时,深圳雕塑了耕田牛,那牛奋力向前,有一种力拔山岳的气概,代表了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奋发向上的心态。看看那耕田牛的气势,再看看咱身边的卧牛,总觉得有些落伍,未免有些汗颜。然而,汗颜只能说明我的轻浅无知。年,我陪同中国作家协会《小说选刊》杂志社的社长冯立三先生游览鼓楼,他走到卧牛前面停下脚步,好长时间不再移动。我真怕他指责卧牛的落后丑陋,没想到他却说:“这牛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你看它,卧而不息,两只眼睛睁得很大,时刻静听周围的响动,随时都可能腾身而起,全力拼搏。这种伏而不息,含而不露的形象才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冯先生一席话,让我对卧牛刮目相看。真没有想到,这卧牛不仅承载着历史沧桑,而且还写照着文化传统。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卧牛卧而不息、含而不露的形态俨然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象征。然而这尊铁牛除了兼具如此浓烈的文化内涵之外,它还承载着历史的沧桑,并留下一段段耐人寻味的历史往事。“棒子须,西葫芦,卧牛城下卧牛出”这首民谣就向我们揭示了铁卧牛为何出土于临汾城墙中的历史原因。

下面讲第二个问题:胡公筑城。临汾城里曾经流传着一首民谣:棒子须,西葫芦,卧牛城下卧牛出。这段民谣传播了一代又一代,可要问是什么意思?那被问者一定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今天,我们就试着摸一摸这个“头脑”。我们先试着揣摸一下“西葫芦”,当然,这种揣摸还是出土卧牛的碑石提供的线索,顺着线索我们走进了明朝。明朝初年,临汾城墙还是土城,据说周长为十一里二百八十八步。城墙又矮又薄,很难担当*事防御的重任。正由于此,明将冯宗异从南面打来,不费多大力气就攻克了平阳。这对于明*来说,当然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好事。但是,世事的变化往往让人始料不及。明*占领了平阳,就要驻守平阳,这么薄弱的城墙,很不利于防御,于是,只好奏请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当即下令修筑。一场大规模修筑城墙的战役打响了,平阳卫指挥胡渊一下子调来了上万名兵士,夯土砌砖,加高加宽,新建门楼。筑城大*从南往东,由东向北,外砌雉堞,内填*土,城墙建得外部陡直,内观稍缓。建成后的城墙十分雄伟,总高四丈五尺,基础宽九丈,顶宽五丈五尺,最宽处达到六丈,即使车马往来,也畅通无阻。东西南北四面各有两座敌台,四面城墙各有一座角楼,四座城门都有门楼和瓮城,瓮城还是双层的,城门额上都有题词,南为:朝京;北为:镇翔;东为:武定;西为:义和。城墙四周均有城池,深二丈五尺,宽二丈八尺。这样的城墙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的。就是在这次修复时,施工队伍清理旧城的基础,发现了一个石函。打开石函,里面有一个卧牛,正是六百余年后郭德金先生挖出的这个铁牛。这是公元年,即洪武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修筑城墙的总指挥胡渊闻知,赶来观看,看后顿时明白,原来人们说临汾是卧牛城,真在城墙下埋有卧牛呀!再一看碑石上的文字,这铁卧牛挖出来不是第一次了,连忙重新添刻文字,埋入旧址。就这样,卧牛又安卧于城墙中了。

至此,我们回味那首民谣“卧牛城下卧牛出”,就知道在年前卧牛已经出土面世,后来才又安卧于城墙中。民谣中出现的“西葫芦”指的就是这位主持修筑城墙的总指挥胡渊。然而“棒子须,西葫芦”的“西葫芦”找到了,那么这“棒子须”又是何人?他又与卧牛有着怎样一段奇遇呢?

这就该讲第三个问题;开平拒敌。开平是个年号,即后梁时期。这一时期,天下未定,征战不休。河东节度使李克用驻守晋阳,被封为晋王,占据山西全境。但是,山西这块肥肉还有人想吞并,此人是朱温,唐末*巢起义的叛将,曾被封为梁王。当了梁王也满足不了他的欲望,他要当皇帝,当然也不放过山西这块肥肉。公元年正月,朱温派兵袭取了河中,现今的永济。继续北进,围攻晋州,也就是现在的临汾城。晋州刺史张汉瑜一见城池被围得水泄不通,如此下去,即使不攻,也会困死饿死,连忙挂白旗投降。于是,朱温带兵开进了晋州城中。公元年,朱温干脆篡唐称帝,将国号定为梁,年号定为开平。开平,开平,大概是要开国平安吧!可是,事与愿违,晋王决不愿意自己的领地落在他人手中。当朱温派兵攻击他的潞州时,他则派出将士来攻朱温占领的晋州,也算是围魏救赵吧!《山西通史大事编年》记载:公元年,后梁开平二年九月,晋周德威、李嗣昭将兵三万出阴地关,攻晋州,刺史徐怀玉拒之。“刺史徐怀玉拒之”,寥寥几字省却了多少血肉迸溅的惊悸。实际上这次战斗打得十分惨烈。晋*攻破城墙,冲了上来,梁*扑上前去,两*厮杀在一起,短兵相接,白刃飞红。眼看晋州就要被晋*占领了,所幸朱温的救兵赶到了。晋*一看腹背受敌,难能取胜,赶快撤退。战斗结束了,但是,战争的腥风仍在,谁敢担保晋*不会卷土再来。后梁晋州刺史徐怀玉连忙带兵修补城墙,也就在此时,他们发现了稀世珍宝:铁卧牛。

后梁时期,梁、晋两*在一次惨烈的战斗过后,晋州刺史徐怀玉连忙带兵修补城墙时发现了铁卧牛,按照铁卧牛的出土时间,这应该是它第一次出土面世。那么,从没有见过如此珍宝的梁*将士将如何处理出土的卧牛呢?

将士们打开石函,发现了卧牛,非常惊奇。莫非在城池攻破,敌寇登城,眼看就要失守的危急关头来了救兵,正是由于有这镇城宝物,吉祥铁牛的庇护?那千万不要惊扰了它,赶紧刻写文字,焚香祭祀,重又放回原地,掩土埋好。面世的卧牛又回归城墙了。这就是四百余年后,胡渊指挥筑城时出土的那个卧牛。了解到开平年间卧牛出土的情况,我们应该记下一个名字:徐怀玉,就是那位守城将领。把这个名字连读数遍,再联想“棒子须,西葫芦,卧牛城下卧牛出”的民谣。既然胡渊被调侃成“西葫芦”,莫非“棒子须”就是对徐怀玉的调侃?这极有可能。因为正是徐怀玉和胡渊分别挖出了卧牛,这不就是“卧牛城下卧牛出”吗?于是,我们明白了,这民谣记载了历史上卧牛两次出土面世的经历。或许,民众的口舌是世上最好的博物馆。只是,其中所收藏的珍宝需要我们用历史知识这把金钥匙去打开。当然操持金钥匙的不是我们的手,而是我们的悟性。

老百姓口耳相传的一首民谣揭示了铁卧牛不同历史时期的出土经历,两次出土最终还是安卧于城墙之中,就这样沉睡千年的卧牛直到年才又现世,才被世人所知。了解了它三次出土的时间和缘由,然而问题的关键却是这尊卧牛被安放于城墙中的起始时间。那么,最早是什么时候而又因为什么原因将卧牛埋于城墙中的呢?

我再讲第四个问题:唐朝卧牛。从上面讲过的情况看,临汾城叫作卧牛城,不只是因为墙高池深,城市坚固,易守难攻,而且还真有卧牛坐卧在城墙下面。但是,到底何时将卧牛埋于城墙之下的,这仍然是个谜。好在卧牛初次出土的年代我们排除了后梁以后的时段,因而,我们的目光应该在唐朝以前搜索。搜索的结论是唐朝。为什么要将目光锁定在唐朝呢?原因有二:一是在讲白马城时曾谈到小城扩大发展,发展最快的时候是唐朝。城市扩张了,小城容纳不下了,即使以前有城墙也无法庇佑过快增长的城市了,只好重新建造城墙。也就是说,后梁开平年间守护和修复的城墙是唐朝扩建的。二是唐代有铁牛镇水的先例。古时候人们经常遭受水患,不期而至的洪流往往会冲毁田园,危害大家。人们就期望有神灵能降伏水患,保佑平安。大家将目光投向犀牛,因为犀牛会游泳,能在海中行走。进而,由犀牛推导到牛,凡牛都可以镇水了。古代又有阴阳互补、五行相克的理论,牛象征坤,坤则属土,土可克水,以牛镇水就顺理成章了。《风俗通》在讲述李冰治水时,曾和河神有一场搏斗。河神力大无穷,李冰扑上前去,真身不见了,化作了一头*牛,终于战胜河神。其实,这是人们对牛的美好期望。

由此可见,人们企盼以牛镇水已经很久了。到了唐朝,这种风俗有增没减甚至达到了顶峰。如今如果我们去永济的蒲津古渡口,仍可以看见那从旧河道中挖掘出的铁牛其铸造年代就是唐代。显然,唐代渡口铸牛是用于镇水的。那么,这又与卧牛城有着怎样的关联呢?

临汾城虽然位于汾河东岸的高垣上,但是,汛季到来洪水可以冲击到城墙边沿。我们虽然无法穿透历史的风尘看到唐朝,然而少年时我在城内读书,夏日暴发山洪,波浪肆虐城边的情形还是目睹过的。这不免要给城市制造一点惊险。古人很可能将抵御这惊险的希望寄托在牛身上了。现在,我们把两个因素重合在一起,既要筑城,就要镇水,唐朝铸造卧牛极可能是事实。不过,这事实至今仍属推论,我希望有识之士能解开这个谜团。关于卧牛城就讲到这里,下一讲谈谈临汾城的:名胜古迹。

通过平阳城、白马城、高梁城、卧牛城这些不同的别称,我们对临汾这座古城不同时期的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也透过历史对临汾城的历史变革不禁感叹。然而环顾临汾,临汾人众所周知的两处古迹鼓楼和铁佛寺也同样有着许多可说的话题。那么,它们在建造中又有着哪些历史故事并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革呢?《临汾的历史变迁》系列节目第十二集《城市名胜》,继续讲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