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公益抗白 http://m.39.net/pf/a_4892467.html编者按
年以来,全市名“第一书记”充分利用部门和自身优势,用精神扶志、*策扶弱、产业扶贫等方式攻坚贫困,发挥了精准滴灌的“尖兵”作用,为我市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作出突出贡献。省委、市委十分关心“第一书记”工作,出台*策从严管理、强化保障,帮助解决后顾之忧,确保他们下得去、呆得住、干得好。前不久,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吴汉圣同志在我市调研期间,专门主持召开“*的十九大精神宣讲暨农村‘第一书记’工作座谈会”,与部分“第一书记”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今天本网选摘编发“第一书记”代表的发言,将他们的经验做法与大家分享。
书写脱贫攻坚阁底答卷
永和县阁底乡阁底村“第一书记”张琼
图为张琼在询问村民养殖情况
年4月10日,省委组织部派我担任驻村工作队员兼永和县阁底乡阁底村“第一书记”。多天来,我和部里下派的6位同志一起,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战中。在部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下,积极协调电力、财*、水利、交通、民*、科协、残联等有关部门和企业,引进投入资金余万元,为帮扶村及时解决光伏发电、道路交通、红枣销售等难题。阁底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贫困发生率达30%,计划年整村摘帽。按照部务会和市县乡*委要求,我团结带领村“两委”班子合力攻坚,全村抓*建、促脱贫工作有了较大提升。
凝心聚力,着力提升基层*建工作水平。突出*治功能和服务功能,以*建为统领推进各项工作。认真开展每月主题*日活动,唱国歌、重温入*誓词、交*费;研究土地流转,评议低保户;组织观看*教动画片《村里换届那些事儿》,被县委组织部在全县推广;积极协调各个部门,对不能正常发电的集体光伏电站进行检修;争取省科协和省农科院在阁底村投资建设食用菌大棚科技示范基地,每年可为集体增收6万元;开展*员情况排查,走访在村*员,去太原约见流动*员,增强他们的组织归属感。注重把致富能手培养为后备干部,营造良好氛围,各项工作平稳有序进行。
补齐短板,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3个自然村中,滩只里村年铺设了自来水管道,阁底村供水不足问题得到改善,东庄村计划整村易地搬迁,年开春将硬化通村路;整修了*支部活动室和卫生室,修建了垃圾站和垃圾池,整治主街道环境卫生,建设美丽阁底村。
主动作为,着力发展脱贫致富产业。我重点做了两项工作:一项是发展养牛。争取“科技助力精准扶贫”项目支持,带领村干部和贫困户代表,为全村36户贫困户购买36头母牛。养牛户仅需出资元,通过繁殖小牛可年增收元。另外一项是手工艺品来料加工。香包挂饰制作简单,由公司提供原料和回收包销,适合“在炕头上就业”。同时我牵头在全乡组织了3次培训,成立“锦绣东征”合作社,多人学习了6种到8种香包制作,每人每天可收入20元到30元钱。年将继续推进“一村一品一主体”工程,扩大养牛、食用菌、手工艺品产业规模,带动村民持续增收,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两年任期,对家人来说是漫长的,但对于一个村子的发展来说,真的是太短了,我必须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苦干实干、巧干快干,更要用心、用情去干。让包括贫困户在内的村民们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才是我们“第一书记”的奋斗目标。农村工作酸甜苦辣,脱贫攻坚的道路上需要学习的、能够做的还有很多。所谓“骏马蹄下无沟壑”,有省委组织部做坚强后盾,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尽我所能,书写脱贫攻坚阁底答卷。
做脱贫主战场的先锋
汾西县佃坪乡圪台头村“第一书记”王小龙
图为王小龙入户了解*粉虫养殖、销售情况
我是年省科技厅下派到汾西县佃坪乡圪台头村的“第一书记”。两年多来,我以圪台头村为家,把圪台头老百姓当做自己的亲人,牢记使命担当,勇做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先锋员。
脱下西装换农装,入乡随俗成老乡。从省城太原来到圪台头村,工作怎么开展、贫困户怎么去扶,我心里也没有谱。幸好佃坪乡*委副书记李兴利同志主动当我的“师父”,为我讲农村风俗习惯、讲工作经验,为我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进入圪台头村的我,已经是一身朴素的农装。我利用4个月的时间,先后4次逐户走访,帮乡亲们干农活,把村民的事情记在心上。乡亲们婚丧嫁娶之事,我都主动去帮忙,努力与乡亲们打成一片,现在甚至学会了一些俗言俚语。在此期间,我发放0余份调查表,剖析圪台头村贫困的根源和脱贫路径,与村“两委”共同编制完成了“汾西县圪台头村-年精准脱贫实施规划”,为脱贫攻坚制订了精确目标和可操作方案。
争当先进换新颜,*支部勇当领头羊。要实现整村脱贫,*支部建设一定要走在前头。在*支部会议上,我首先强化*支部建设。在县委组织部、乡*委的支持下,将原学校空房改造成新的村级活动场所。4个月的时间里,我白天在活动场所的建设工地上劳动,晚上组织*员学习*策理论,广泛开展讨论,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增强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在全体*员中开展“佩戴*徽亮身份,甘于奉献有作为,扶贫攻坚当先锋,做一名合格*员”的活动。
一户一策抓发展,全员参与不撂单。结合县委“十三项”行动计划,为每一户贫困户量身定做了产业脱贫规划,因地制宜抓产业发展。一方面通过改善农业耕作条件,修复完成机耕路10.5公里,复垦撂荒地余亩,让村民们积极发展羊、猪、土鸡传统养殖产业脱贫致富;另一方面通过技能培训发展新型产业,利用省科技厅的部门优势,发展蜜蜂养殖箱,*粉虫养殖1盘,种植木耳40棒;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手工产业,扶持打铁制作生活用品和农具,扶持成立小豆腐作坊、小榨油作坊。截至年底,贫困人口人全部稳定脱贫。
集聚力量展蓝图,共奔小康有保障。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我们将实施以下项目:投资万元建成菌棒加工厂,发展仿野生木耳种植,达到50万至万棒菌棒产能;投资40余万元发展精细化肉牛养殖繁殖项目,利用“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饲养20头母牛、20头肉牛,辐射15户贫困户,确保年底每户增收元;增加一个小型酒类加工作坊,利用酒糟添加饲料精细化养牛……
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百姓情,身上有多少灰尘,工作就有多少满意度。下一步,我要把抓*建、促脱贫记在心上、扛在肩上,主动作为、敢于担当,真正做到不辱使命、不负众望。
当好脱贫致富的“引路者”
吉县屯里镇窑渠村“第一书记”白锋
图为白锋因地制宜,带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种植
我是年8月由吉县县委宣传部选派到屯里镇窑渠村任“第一书记”。我所在的窑渠村辖4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共有户口人。脱贫攻坚实施以来,已有68户口人脱贫,现有建档立卡户9户14人。
聚人心,把脱贫的干劲鼓起来。由于历史原因,全村人口多数来自外省。为此,我因情施策,通过抓*建、讲*课,把干部的心聚起来,形成战斗合力,带动*员冲锋在脱贫攻坚主战场;通过引导、鼓励、帮扶,让他们自信起来;通过产业带动、公共设施共享,让大家都有了“获得感”;组织开展农民趣味运动会,评选“好婆婆”“好媳妇”“致富带头人”,带动窑渠村容村况现新貌、展新颜,村风民风更文明、更淳朴。
想法子,把村里的产业立起来。精准帮扶,产业扶贫是基础。围绕全村种植、养殖和加工服务的产业基础,积极协调落实山西帝尧光伏牡丹公司,建设油用牡丹园;积极实施农发项目,种植玉露香梨0亩,兼种中药材红柴胡0亩,打造“双千亩产业扶贫园区”;抓住处于人祖山景区周边优势,规划建设“窑渠村休闲农业综合开发园区”,打造农业产业化、农业休闲化、农业生态化项目,重点打造好煎饼等“厚川味道”品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群众致富。
找路子,把群众的口袋富起来。精准帮扶,共同致富是目标。成立村集体农业合作社,强化技术指导,带动贫困群众发展玉露香梨,种植中药材,扩种小杂粮,全力创特色、打品牌;积极推进土地流转,使贫困户依靠土地租赁每年每亩收益元;开设电商销售平台,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帮助女*员胡志华搭建“乐村淘”“马上购”等电商平台,带动村里40户村民和贫困户的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在平台上销售,每年运营额达到了56万元;协调争取光伏发电站3亩用地,促成KW光伏发电项目顺利落地建设,在脱贫致富的同时,使村集体经济“破零”,用发电盈利的收入,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全村3岁以下幼儿每月营养补助30元,60岁以下无劳动能力的村民每月补助60元,80岁以上老人每月生活补助80元,贫困大学生一次性奖励补助0元到元。
做好农村工作,抓好基层组织建设,*组织书记是关键。作为“第一书记”,就要有“第一担当”,关键要当好“领头雁、引路者、贴心人”。要发挥好带头作用,协调村“两委”主干,齐心协力为村子谋发展、为群众谋福利;当好脱贫致富的“引路者”,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带领群众发展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特色产业种植,增加群众收入渠道;当好造福群众的“贴心人”。从内心深处打动群众,让群众在感情上接纳、工作上认同,与大家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用”,切实履行好“第一书记”的职责,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
筑牢战斗堡垒引领脱贫攻坚
永和县阁底乡奇奇里村“第一书记”郭若桥
图为在郭若桥的引领下,
村民通过无公害养鸡项目赚了钱
我是年8月从市委组织部下派到永和县阁底乡奇奇里村的“第一书记”。驻村以来,在部机关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指导下,我积极探索“*建带发展、发展促扶贫”新路径。截至年初,全村贫困人口由户人减少到48户人,贫困发生率从51%降低到20%。
加强*支部建设,让堡垒的作用“强”起来。印制发放帮扶联系卡,建立“机关*员+村*支部+村贫困户”的结对帮扶模式;组织村“两委”干部和*员到梁家河、贾家庄等地观摩,先后举办特色养殖、农村电商等技能培训班20期,培训村民余人次;新建*支部活动场所及村民广场,增加日间照料、文体娱乐、医疗卫生、便民服务等功能;提供“手拉手、心贴心”服务,开展民情调研5次,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65个,进行走访慰问76人次,为村民解决问题困难40余件。村歌《我在奇奇里》唱出了*支部一班人与群众的深厚感情,曲目曾入选年春晚候选歌曲,一时间唱遍*河两岸。
发展特色产业,让群众的口袋“鼓”起来。脱贫要有支撑,致富要靠产业。在吃透村情、外出考察、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我制定了“红、*、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引领群众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
“红”,即红枣产业。奇奇里村有亩枣树。一方面找技术支撑、*策支持。邀请省农科院专家给予技术支持,使得有机红枣亩产增收达到元以上;牵线人寿财险,为亩优质枣树投保;打造“永和珍宝”农特产电商品牌,帮助村民销售农副产品近15万元;开创红枣树认领模式,每认领一颗红枣树,向贫困户捐助元。在奇奇里村的带动下,全县共认领枣树、核桃树余株,惠及全县余户贫困户。
“*”,即*河乾坤湾景区旅游产业。奇奇里村是永和县打造的主景区之一。去年铺设景区道路3公里、沿*栈道2.8公里,并建成景区步道和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引进拓展器械,打造素质拓展训练基地。此外,改造农户窑洞32孔,建成农家乐连片群,让旅游产业成了奇奇里村的新名片。10月17日,“中国摄影家协会永和奇奇里影像村开园仪式”如期举行,活动得到了27个省市39个知名摄影组织、新闻媒体、3位国家级知名摄影家的大力支持,开创摄影艺术助推精准扶贫的先河。
“绿”,即保护绿色生态产业。成立永和县兴旺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截至目前,解决劳务输出98人;协调30万元引导贫困户发展林下经济,散养土鸡及蛋鸡;依托电商平台种植小杂粮、苹果、梨等经济林,打造出绿色无公害产品。
改善人居环境,让村庄的面貌“靓”起来。年10月24日,奇奇里村与摩拜单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成为全国首个摩拜单车抵达县一级的先例。几年间,村民逐步脱离了泥泞难走的土路,走上了平坦的公路,村民也从简单功能的手机换成了智能手机,接收着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新兴事物。
正*风树村风谋路子鼓袋子
蒲县黑龙关镇黎掌村“第一书记”郭伟
图为郭伟带领村民一起义务劳动,争做“黎掌好人”
我是年8月被霍侯路征费管理处选派到蒲县黑龙关镇黎掌村的“第一书记”。两年多来,在各级*委的正确领导和全村老百姓的共同努力下,黎掌村从一个穷村、乱村变成了全县的“明星村”、示范村。年全村贫困人口由户人减少到4户17人,贫困发生率从33%下降到2%,实现了整村脱贫。
驻村伊始,我经过挨家挨户的走访调研,渐渐理出来“*建引领、思想先导、群众主体、环境创优”的工作思路,确定“大棚蘑菇、构树种植、规模养殖、光伏发电”为主导,兼顾发展中药材、散养土鸡、养蜂、柳编加工等产业发展方向。在贫困户建档立卡精准识别中,结合村情实际,总结探索了精准识别“八步流程”“六看法”,一把尺子量到底,挨家挨户“晒家底”,确保不落一人、不错一人;发放《第一书记致贫困户的一封信》余份;举办“黎掌好人”表彰大会,树立17名先进典型,激励引导群众“争当好人、争先脱贫”;成立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带动群众义务劳动;设立黎掌公益基金,开通“黎掌汇”信息平台,宣传推介村里的好人好事,让“存好心、做好事、当好人”成为村里的风尚;总结提炼了“黎掌精神”,守住群众的精神家园。“黎掌好人”“黎掌精神”“黎掌学雷锋志愿服务队”成为黎掌“精神扶贫”的靓丽名片。
多方协调资金先后实施了黎掌村主路铺油、夏家山通村公路、新建黎掌和贺家沟水塔、新建文化活动中心、改扩建文化活动广场、农民文化舞台等工程,如今的村容村貌大变样,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显著提升;累计为35名学生申请总额8万元的雨露计划资助金,组织30名村民赴临汾进行免费健康体检,自费组织百名村民赴吉县观摩学习乡村民俗旅游……
建强*支部领着富。协调40余万元,新建平方米的多功能*群活动室,配齐配全了设施设备;推行“*支部+*小组+*员”模式,将32名*员分成4个*小组,定期开展主题*日活动,村里的重大事项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决策。目前有23名优秀村民递交入*申请书,两名被发展为预备*员,*支部的力量越来越强。
发展产业带动富,发展四项致富产业。帮助30户建立标准化蘑菇棚20余座,户均年增收3万多元;动员*员程振中成立生猪养殖合作社,建设千头标准化养猪基地,吸纳5户贫困户;“构树+养牛”,推广种植经济林构树亩,每亩年收入0元以上;依托构树发展养牛合作社4家,带动9户户均增收两万元;光伏发电,建设千瓦光伏电站,年可增加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同时光伏发电收入对20户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行兜底脱贫。
回顾这两年多的驻村经历,自己感触很多、成长了许多,也收获很多。只要*组织发挥作用领着干、*员主动担当带着干,群众一定能信心满满跟着干,脱贫致富就大有希望。
来源:临汾新闻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