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魅力临汾民俗篇侯马皮影一 [复制链接]

1#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临汾老乡俱乐部”,再点击“
  侯马皮影在明清时期由陕西传入,同时也带来了皮影雕刻技艺。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侯马皮影十分兴盛,几近村村有皮影、人人看皮影的程度。“一口叙说千古戏,双手对舞百万兵。”侯马皮影,以其精湛的演技满足了一代又一代城乡人对娱乐的渴望和精神享受,并于年列入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侯马皮影“影人”,初以素纸雕簇,后用精选的母牛皮为主,制作过程大体分选料、泡制、刮皮、绘图、雕刻、染色、熨火和装订等八道工序,所用工具为木板、针笔、刮刀、刀具等。其艺术风格广受战国时代帛画、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影响,色泽艳丽,经久不变,纯正大方。它的最大特点在于人物脸部是镂空的,更有利于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之情。制作人物有生、旦、净、末、丑,角色齐全,千姿百态;制作景物有楼堂殿阁、书斋园林、亭台水榭、天宫龙庭、仙山佛寺等,布局精巧,色泽绚丽;制作道具有刀枪剑戟、轿马车辇等,造型逼真,生动别致。


  皮影的表演包括唱腔、舞台表演及伴奏队三部分,唱腔主要为当地流行剧种之一“碗碗腔”,同时吸收了晋南广为流传的蒲州梆子、眉户的音乐元素。演出时表演艺人通过文武扦子操作,靠灯光的照射将影像映现在屏幕上,生动逼真,活灵活现,乐队伴奏所用乐器主要有月琴、板胡、二弦,三种主奏乐器配合演唱形成了委婉缠绵、引人入胜的唱腔特色。
  侯马皮影戏题材广泛,一是取材于古代神话:如《猪八戒背媳妇》《大变化》《收五*》等;二是来源于寓言故事:如《鹤与龟》等;三是喜剧形式:如《无状案》等;四是取材于晋国故事和传说:如《晋迁新田》《鄢陵之战》《祁奚举贤》等;五是取材于当代火热的生活:如《学雷锋》《渡口》《杜鹃山》等等。


  侯马皮影戏源远流长,在清末和民国初年已十分兴盛。张少村五六的戏班名冠晋南,班内名角冯安荣把碗碗腔、蒲剧和眉户揉为一体,唱腔委婉动听,被誉为“万人迷”;祁村的宋东河,艺名“胎里红”,带领的“顺天元”影剧班轰动河东;西高村的安六唱耍俱精,有人以“四尺生绡作舞台,一笑还从掌中来”称赞他的演出技艺;保子、自茂、大富等几个影剧班经常聚集在南上官杨茂盛家,组织外出演出。每逢古会佳喜日,不论山庄窝铺还是高原平川,七长八短,两块木板、绳子一挽,搭台便可开始表演,父老乡亲十分喜爱。

(来源:山西日报)

投稿

商务合作请联系

临汾新老乡点下面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