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有看白癜风的 http://m.39.net/pf/a_4611315.html当年试制花式陶缸
引言:(注:万圣寺古称出佛峡,从万圣寺顺流而下的河道明代洪洞县志称妫水河,文章配图是数年的积累。)尧典记载……厘降二女(娥皇、女英)于妫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走亲”活动相传有数千年的历史,从侧面证实虞舜时期在万安一带生活。万安妫汭沟考古发现的文化层堆积、陶窑、陶片,从科学角度证实了妫水河两岸的陶业有数千年的历史。也映证了舜耕历山,陶于河滨应是妫水河两岸。洪洞县志从明代起修志。在明隆庆年间,洪洞德化坊刘家第七世祖刘应时书写下不朽之作。当时参*刘应时著有《砖城记》。(《洪洞县志,卷十五》-页)洪洞砖城墙,是明朝隆庆年间刘应时与乡贤协力捐资督工而建成,原本来是土城,经历明、清、民国,最后战乱时拆除,共约四百余年。其最著名诗文
/p>
杨城西望藐仙山,生长英皇在此间。
一去潇湘云缥缈,独留沩汭水潺湲。
仪型自稔当年化,*梦宁知几岁还?
肠断苍梧望夫石,至今修竹泪痕斑。
(《洪洞县志,卷十七,文艺志下》页)在明代,从万圣寺顺流而下的河道称妫水河。万安的姚商院、国家堡、妫汭沟旧址等文化层经过中科院山西陶寺考古队长何驽与高江涛博士实地考察,看到丰富的陶片及陶窑他们说道“丰富的文化层有庙底沟文化遗存,也有陶寺早、中、晚期文化遗存”。
距洪洞县城西25公里的万安镇曾有一个远近闻名的陶瓷村,这个村有丰富的烧制陶瓷所需的矸土资源,有悠久的烧制陶瓷的历史,也有传统的烧制陶器的技艺。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个村最多时有40余个瓷窑,余口人中上百人以制陶为业,所烧陶瓷品远销全国十六七个省。这就是洪洞远近闻名的陶瓷村——西姚头村。
俺是妫水河唯一的陶瓷传承者
“明清时期,以西姚头村为中心的陶瓷业就很知名,许多制醋、酿酒的大小作坊都来定制瓮”,“东到太行山的安泽、长子、浮山,西至蒲县、大宁、永和,甚至远渡*河到陕西、甘肃,一提到西姚头、涧西村的大瓮都会竖起大拇指”,“到了解放后,妫水河两岸村的陶瓷业发展到了顶峰,进入21世纪,由于各种原因……”“从万安到万圣寺两岸有余家陶瓷企业,只有涧西村张秋生一人还顶着方方面面的压力坚持着、传承着妫水河两岸的传统产业——烧瓮”日前,张秋生在闲置的和泥窑洞中介绍。
由于环保的压力和市场的竞争,红红火火的妫水河两岸边陶瓷产业就似霜打了一样。由于大集体时代的声誉,再加上涧西村烧制的瓮,酿出的酒、酿出的醋味醇、甘甜,回味无穷。虽然妫水河两岸边的瓷窑都歇息了。山西的汾酒厂,四川的五粮液、泸州老窖,河南的、安微的客商还是不断的走进张秋生的家,答应不答应,就预付定金。他们告诫张秋生:“你这是传承大槐树文化、也是传承传统工艺、传承洪洞妫水河特有的陶瓷文化”“你可以申请陶瓷制作非物资文化遗产”。
看着到手的钱和休闲在家的陶瓷工,张秋生便偷偷摸摸重操“旧业”,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一直坚持了10几年,总算把制作瓷瓮的工艺保存到今天。
早些年拍摄的张秋生工作照片
北京的景点定制直径1.1米的大缸,酒厂要的1.5米高的大瓮,他们跑遍了全国著名的陶瓷厂家,最后还是找到了洪洞万安镇涧西村的张秋生。他虽然不能保证工期,但却能保证瓷瓮质量。“如果我要停业了,洪洞万安妫水河两岸瓷瓮文化就彻底消失了”张秋生感慨说道。“我说的都是事实,你们可以到号称瓷窑第一村的西姚头调查调查”。
路边堆满陶瓷的村庄
第一次去西姚头村,路况并不熟悉。进入万安镇问路西姚头村时,一老者乐呵呵地告诉我们:“顺着油路一直走,看到路两边堆满废旧陶瓷的村庄就到了。”
废弃陶瓷窑
村民从瓷窑坡走过
当年姚七斤向笔者介绍瓷窑坡旧址
沿路一直往前走,果然看到了一个高大的书有“西姚头村”的牌楼,同时也看到了许多陶瓷制品。路的西边堆满了陶瓷,有的成批堆积在一些高出的台地上,有的有序摆放于墙根下,有的横七竖八乱躺于瓷窑的废渣堆旁。路边就能看见沿着山坡的走势高低错落的废弃瓷窑。我们看了最近的一座,瓷窑保存尚好,窑内已不烧陶瓷制品,黑洞洞的瓷窑里堆放着木材、柴火、麦秆等杂物,俨然一个废弃的储物库房。
搅拌釉料
涂釉
这些废旧或有残缺的陶瓷派上了各式各样的用场。大多村民屋顶的烟囱就是陶瓷制品,一户村民院内石桌的底座是一个半埋于土中的黑瓷缸,凳子是几个略小而反扣着的小瓷缸;一个农家的菜园也烙上了陶瓷特色,黑色的瓷缸是菜地的围墙,围墙一侧是瓷制品做成的简易厕所,瓷窑烧制的耐火砖铺成了一条陶瓷小路,路的尽头是一个硕大的盛水瓷缸。农家的小院里,闲置的瓷瓮,种花的瓷盆,装面的面瓮、铺地的耐火等皆是陶瓷制品。
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陶瓷村,满目都是陶瓷元素。
先有瓷窑后有村庄
关于村庄的来历,上了岁数的老人已经懂事的小孩都知道村庄与瓷窑有关。一个共识是,西姚头村是先有瓷窑后有村庄。
知名的陶瓷艺人涧西村狐桃生
西姚头村大多村民都姓姚,该村的姚姓村民是一个祖先。72岁的姚喜娃是地道的西姚头村人,年轻时也在本村的瓷窑干过活,从小就听老人们口耳相传介绍村庄的历史。
“西姚头村的山上有丰富的矸土资源,矸土是烧制陶瓷的必需材料。原来老祖先在万安镇上,最先开始在这里烧瓷窑,刚开始时是两地来回跑,后来为了方便烧陶瓷,就在这里定居了下来,慢慢才有了村庄”,姚喜娃介绍:“老人们就这样传了下来,西姚头村为先有瓷窑后有村庄。”
姚喜娃的说法得到村民的认可,正在搜集整理西姚头村志的原村支部书记姚七斤也表示赞同。姚七斤已经整理了许多关于西姚头村的历史资料,并根据村民保存的族谱搜集整理出了西姚头村从始祖到现在的族谱。
“相传,姚姓始祖是虞舜,舜姓姚名重华,居于洪洞县万安妫汭沟,明嘉靖年间我祖先姚温、姚隆、姚能三兄弟利用西姚头村的矸土资源烧制陶瓷,并在这里定居了下来,后来携全家从万安迁居这里,才繁衍成村庄,取名西姚头村”,姚七斤介绍:“姚氏祖先迁居这里后,以烧陶瓷为业,世世代代居住于此。”
村落中间瓷窑坡
村子中间有一*土长坡,坡两侧有石砌的建筑,村民沿用了老人留下的称呼,依然叫做瓷窑坡。
“老人小孩都叫这里瓷窑坡,据说这里是先祖们较早开始烧制陶瓷的地方”,姚七斤指着荒废的老瓷窑介绍:“这里留着村庄瓷窑历史的古老印记。”
笔者在现场看到,瓷窑坡下有一砖石砌成的老窑,老窑在村庄道路的一侧,前面堆满了砖块与杂物,瓷窑口前放一架破旧的织布机,敞开的窑口前缠满了枯草的藤蔓,窑内乌黑,因杂石等物堆积无法看清窑内大小及形状。在该瓷窑之上、瓷窑坡一侧还能看见两孔不规则石块砌成的房屋,屋顶呈拱形,由天然未经打磨的石块所砌,屋下已堆满*土,只能看到半米高左右的窑口。两孔窑内均没有火烧的痕迹。
据村民推断,瓷窑坡的石窑可能为晾干陶瓷的瓷窑,因日晒可致矸泥做好的陶瓷裂缝,所以作为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矸泥做好的陶瓷成型后一直放置在晾干窑内自然晾干。
瓷窑坡是西姚头村烧制陶瓷历史的古老印记。
辉煌时远销全国十六七个省
靠着祖传的手艺,西姚头村烧制陶瓷的窑火一直未曾熄灭,而且还曾创造了辉煌,成为劳动力输入大村,从长治等地聘请技术工,烧造的产品远销十六七个省。曾经一度,陶瓷成为西姚头村村民的骄傲。
“土改时期瓷窑属个人所有,那时村里有四五个大瓷窑,建国后成立了国营陶瓷厂,当时有七八个陶瓷窑”,姚七斤介绍了西姚头村瓷窑的发展:“改革开放后,部分村民承包了瓷窑,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创造了西窑头村陶瓷史上的辉煌,瓷窑数量达到40余个,技术人员不够就从长治等地聘请,产品种类多、产量大,远销全省十七八个省,带动了本村及周边一大批从业者,形成了产、供、销陶瓷产业一体化链条。”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西姚头村陶瓷史上最辉煌的年代,至今提起当地老百姓依然怀念和自豪,同时也有许多的感慨和无奈。时间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环保部门大力整治污染企业,西姚头陶瓷业因污染严重,也难逃此劫,陶瓷窑在国家*策大潮流中逐渐关闭和荒废。
年后,一个因烧陶瓷而存在,因烧瓷而辉煌,也因烧瓷而受到环保部门严查的村庄,其绵延数百年的炉火终于彻底熄灭。
即将消失的陶瓷工艺
陶西姚头瓷窑的炉火熄灭后,即将消失的是传承数百年的手工烧制陶瓷工艺。
西姚头村生产的陶瓷产品丰富,大到水缸、水瓮、酒缸、醋缸,小到小瓮、盔子、罐、浅口缸、花盆、香炉等,工艺上也有普通和精细之分,普通者成型成器,粗笨而实用,精细者雕花雕叶,栩栩如生,美观而大方,每一样产品都有不同的做法和工艺,都需要掌握熟练的操作技术,但随着陶瓷窑炉火的熄灭,许多以烧瓷制陶瓷为业的村民和技工另谋生路,与制瓷工艺渐行渐远。随着一批批老年制瓷工的渐渐离去,制陶工艺面临着即将消失的尴尬。
姚七斤曾经承包过村里的瓷窑,在传统烧制工艺的创新上曾下过功夫。他家院里有两口精美的陶瓷缸,缸里装满了土,土里养着木质的花儿。这两口陶瓷缸是西姚村陶瓷制品中的奇葩,陶瓷缸的外面外凸成美丽的图案,莲花或娇羞而低垂,或含苞而欲放,水草若随水流而隐隐摆动,画面形象而逼真,村里极为少见。姚七斤介绍,这是他承包村里瓷窑时,让从长治聘请来得师傅试验烧制的陶瓷缸,因工艺复杂,烧制数量很少。隔壁邻居家的一口大些的荷花缸,也被古董收藏者买走。
“不要说精细的烧制工艺,普通的烧制技术也没多少人能掌握了,更不要说传承”,姚七斤介绍:“西姚头村因烧制陶瓷而兴,曾一度成为周边乃至县里的劳务输入大村,窑火熄灭后,依靠烧制陶瓷为生的村民自谋生路,走上了外出打工的道路,从劳务输入成了劳务输出,烧制工艺已经无人再传承了。”
王隰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