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白癜风好治 http://m.39.net/pf/bdfyy/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临汾老乡俱乐部”,再点击“
中国最古老的鼓乐器土鼓、鼍鼓就出土在距丁村10公里的陶寺遗址,陶寺遗址的年代大约是在公元前~前年,而年发掘出来的四句秧歌,到现在仍没有史料证明是从什么时候流传下来的。“丁村遗址约有10万年的历史,而陶寺的鼓乐器是不是就是从中流传演变而来的,四句秧歌所用的鼓乐器是不是土鼓?这三地之间如此相邻,很容易让人遐想开来。”梁铁锁说。
四句秧歌剧词通俗易懂,以方言为主,七字句、十字句为最多。唱调简单,除鼓板外,其它乐器均为铜器,音调干练流畅,节奏鲜明,结构严谨,唱腔刚柔并济。其曲调分平调、高调、滚板、哭腔四种板式。
剧目内容,多是民间轶事。又由于曲调简单、柔和,所以喜于表演反映儿女情长、家庭生活情节和富有抒情的剧目。
鼓是四句秧歌的主要乐器,而陶寺遗址挖掘出中国最古老的土鼓,因此梁铁锁说:“这种四句秧歌很可能是最早的音乐形态。”
一本戏一个调就可唱完
襄汾“四句”秧歌剧,俗称“四句子”秧歌,以四句唱词构成一个曲段而得名。浮山还把它叫做“干板秧歌”。
解放以后,襄汾县文化馆曾多次对四句秧歌剧种进行调查、挖掘、搜集整理、研究,特别是*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年又派专人再次进行搜集整理,并组织沙女沟村的业余文艺骨干进行排演,参加了县上举办的群众文化活动表演,颇受群众欢迎。
随着时代的演变,戏剧与歌剧的不断进化,只有四句秧歌还保存着它原有的风格与独特的唱法。68岁的胡奇才是村里五六个会唱四句秧歌的老人,说起那唱调,他情不自禁地哼了起来:“怀儿里抱标草泪流满面/街市上无人问也是枉然/迎着面恨不得把天叫穿/何不于遇难人普度只船”“婶婶不必细叮咛/孩儿难忘你恩情/临行与你施一礼/好买棺木葬坟茔”。
虽然他的言词不清楚,但大体的调子可以感觉到。四句秧歌唱词,可根据剧情的需要,重复中变化,变化中重复,除了头句叫板,末句落板略有不同外,其余唱法基本相同,既没有其他戏剧种类的多种曲调,也没有其他腔调的婉转。
乐器以鼓为主,配苏锣、苏钹、小钹、勾锣、干板(板鼓)、战鼓,这些只在每一句结束时,作为上下句鼓点所用,一本戏一个调就可唱完。
表演者全为男性
“从我祖父起,家里就代代组织四句秧歌戏班。”老艺人胡太义介绍道。胡太义老人的父亲是清朝同治元年生,祖父是清朝道光年间人。可见此剧发展到他祖父一辈时,就已相当兴盛。这样,四句秧歌剧最少有一二百年的历史了。
“四句秧歌是祖辈传下的,早的早哩,戏剧出现之前就有它了。”今年68岁的胡子奇说:“我是七岁开始学戏的,从小就跟着会唱四句秧歌的韩跟莲爷爷学,韩跟莲爷爷是老生子,他爸近60岁才有了他。
小时候听爸爸说,他家几辈人都会唱这戏。小的时候还见过爷爷用的小锣和锣板,锣板上还刻着爷爷的名字。”至今胡子奇的爷爷唱戏时用来挂棉油灯用的灯钩还当作水担钩用。他们家还保存着官商书览一书,书中还存有沙女沟民国十六年手抄锣鼓鼓谱,还保存有唱书一部《秋莲拣柴》、《清官传》一本,几部没皮的旧剧本。
现代的四句秧歌和现代大型剧团演出一样,分生、旦、净、末、丑,但所有扮演者都为男性,演员在表演时穿戏装,马鞭、桌裙椅搭等道具,大都在舞台上演出,文戏较多,表演形式古朴、简约、自然、生活,是一种原汁原味、古色古香的戏剧原生态艺术形式。
50年代末期,沙女沟四句秧歌演出相当的火暴,不但周围村子纷纷邀请,还频繁到老汾城县及周边区域巡回演出。当地有“正月十五没有过,沙女沟里看秧歌。沙女沟秧歌不用排,正月十五猛上台。”的民谣。
只有五六人会唱
“原先保存着节目分单(剧目名称及角色分配名单)就有一捆子,可惜几年前孩子们当废纸烧掉了。”胡奇才惋惜地说道,“我们大致演过几十本戏,三大本头戏是《惠风扇》、《苦节图》(《白玉楼》)、《结义楼》,还有《深山计》、《红灯计》(非现代剧)、《拾玉镯》、《杀庙》等,还有《长工熬活》、《五哥放羊》一些民间小戏。有些剧目好多人都没有听说过。
“现在可以全套唱下了来一本剧的人也很少了,在沙女沟村只有五六人可以唱全,但他们都年事已高。现在的歌剧、戏剧已经发展的多元、多样化,而类似于这种单一的文化艺术形态,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戏剧和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梁铁锁对濒临消失的四句秧歌有着说不出的感觉,“现代人的娱乐活动很多,年轻人很少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