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巷有家很有特色的小农场:实行义工制、仅供粗茶淡饭、从不用化肥与农药……”这一信息在上月22日举行的“临汾旅”慈溪籍战友入伍0周年联谊会上传开后,就在不少战友间引起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这家农场的“场长”还是“临汾旅”战友群中的一名成员。
在今年农历最后一个节气“大寒”的头一天,我和来自本市和宁波的0多位时值7旬、曾在“临汾旅”服役的老战友及另三位曾是当年的“*嫂”们,一起相约来到了位于周巷镇云城村的“周巷助农果蔬农场”,共同来探望这位当“场长”的老战友。
“您们要找的是‘小娘舅’啊!”这位“场长”叫楼申岳,是浒山街道楼家社区一位地地道的农民后代。自部队退役后,曾任过当地的大队会计多年,工作非常出色;后又开始创办家庭个体企业,而且也办得很成功,经过多年的打拼,已形成有一定的规模。在自己60岁的生日后不久,他将企业的经营权全盘交给了子女,而自己在他哥哥的影响下,就走马上任当起了该农场的“场长”,一干至今已有8年多了。为什么要对楼申岳的这一“场长”称谓要打上个引号?原因是他从来没有要过报酬,他的“身份”同样是农场内部一位标标准准的义工,而有时候往往为了农场的正常运作,说不定他还随时得“倒贴”进去一些呢。
可是农场内部从上到下却都不称呼楼申岳是“场长”,或许有许多人甚至还不晓得他究竟是姓甚名谁?但一提到“小娘舅”,个个都知道指的就是他。
其中的故事是这样的:他有一位当年40余岁的堂外甥囡比他早些进去当义工的。她称楼申岳的哥哥是“大娘舅”,理所当然地称他是“小娘舅”了。于是,场内其他人也随之如此称呼,久而久之,一概替代了他的真实姓名和场长的称谓啦!
“方老师”如是说……闻悉我们一行要到这个农场来看望楼申岳老战友,有位60岁左右的女士早早已在周巷助农果蔬农场等候着。“小娘舅”当时就介绍道:这位女士是三个农场的方董事长,同时她真实的身份也是这里的一名“义工”。后了解到这三家农场除了周巷这一家外,另外两家分别是余姚河姆渡的水稻种植农场和慈溪逍林的果园农场。在现场,所有的人都称这位女士为“方老师”。她说这一称谓我喜欢。方老师介绍道:这三家农场先后创办已有0多年了,包括董事长、各场长在内的所有工作人员,都是不拿工资、不计报酬的义工。不仅如此,凡农场有活动或临时有来客时,有许多义工还会主动地自掏腰包进行“倒贴”。她说,现所在的周巷助农果蔬农场共有0亩土地,种植或栽培出来的各类农事产品,除自身受用外,也要通过市场向社会进行销售的。开始在有些农贸市场设摊,近几年的主渠道还是借助网络进行推销。没有销售收入,我们的农田租赁款、农业机械、水电等正常的运行费用就没法给予保障。但我们一直坚守着这样的信条:绝不以营利为目的;绝不使用各类化肥、绝不喷洒各种农药。
针对以上几个“绝不”,方老师解释道:最早时种植的作物全被虫子吃光,种得累死却毫无收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仍没有放弃。经过几年的用地养地,才慢慢出现了转机,耕地开始从坚硬变松软了,会松土的蚯蚓多了、象青蛙那种益虫也多了,进而逐渐形成了自然生态中完整的生物链。终于到了年开始已有了七八成的收获了。
她又说,这样我们的产量是不高的,我们产品(像蔬菜)的品相也会差些,但我们所追求的是向社会传递自己绿色环保和无任何公害的蔬菜、大米和水果,不应以减少我们的收益而动摇我们的初衷,这也正是我们有源源不断义工队伍的根本所在。象周巷这家种植0亩土地的农场内,常年的义工通常都保持在20名左右。当然在农忙时,我们三个农场的义工也会相互帮衬的。这里的行为准则:多奉献、懂感恩、行孝道尽管我们在周巷助农果蔬农场逗留的时间并不很长,但从他们身上,我见到了与许多平常人不一样的精神境界:据介绍,有位来自舟山被称之“方叔叔”的老人,早先曾被人骗走余万元后患上了郁抑症,现在这里已劳动和生活了8年,其症状已得以完全消失了;有位来自镇海0多岁的企业家张先生,因患重度糖尿病,在他们“粗茶淡饭”的饮食环境下已生活了年,其血糖现已控制到了正常水平……
农场有一架大棚,是专门用作厨房兼餐厅的。那天中午见到义工们正坐在大棚内的一张条桌上在用餐,其中在餐桌的一端见有两个男小孩,我与其中一个作了几句简短的交流后得知:他来自余姚,在金华一所私立学校就读,因现受疫情影响,学校已提早放寒假了。正在这里做义工的父亲,这两天正带着他在这里体验生活。
有人向我介绍:现有不少青少年逃避学习,整天沉迷于电脑和手机的游戏之中。于是在每逢暑寒假期,有些热心的社会办学机构就常会以夏(冬)令的形式,组织孩子们来这里体验生活和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参与田间劳动,一有空闲时还组织他们吟诵《弟子规》,从而让他们在这里感受到劳作的艰辛、体验清淡的生活、学习行孝的道理……
在讲到“孝道”一词时,我们同行的老战友们也都有相同的感慨,说过去凡有家教的家庭,仅拿吃饭的规矩有:家庭成员不到齐不开饭;遇有好点的菜肴应摆放在老人面前,且在长辈还未动筷夹之前,晚辈是不能抢先去夹的;长辈要添加饭时,晚辈要起立主动代盛;吃饭的速度不能慢于长辈;吃好后主动要说一句“您们慢慢吃”,并应将自己的餐具放至洗碗的地方等等。
而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实行“独生子女*策”以后,家庭之中老与小、长辈与晚辈之间“孝道”关系被完全颠倒过来了,于是也非常感激这家农场对此践行的“孝道教育”所进行的努力。
在这次活动期间,我还采访过一位家住在古塘街道西洋寺村社区的胡新建,他原先也是一位小企业主,是两年多前加盟义工队伍的,现在逍林的果园农场担任场长。问及您在逍林怎么今天也来周巷了时,回答说:“我们都是一家人,听说今天这里有客人,我是主动过来的,想到如有需要时我可帮上一手”。
拱手作揖,也是一种传统的礼节我悄悄地问了他一个很“私密”的问题:“听说您才0岁,这是个在家庭中还是要“挑大梁”的年龄,而您现在这里当义工,那家庭怎么办?”想不到他竟爽快地大声回答说:“孩子已成家立业,家中有3平方的厂房,出租的收入足够家庭开支的了。”接着他还补充道,“当全家衣食无忧时,以一种感恩的心情,为社会献一份爱心、尽一份孝道是完全应该做的。”请您品尝年糕片杂物堆放间在菜地,我们一起分享了收获的幸福这天我们也是在农场用的中餐,尽管吃的是与义工一样“粗茶淡饭”,但在心里觉得同样可口、踏实。灶具灶具普通洗涤倡导使用井水
午饭后我们在方老师和“小娘舅”的陪同下,参观了他们因生活需要和农机具及其它物资堆放的塑料大棚,其设施非常简陋。所有农田几乎仍和过去一样,露裸于太阳下、风雨中,甚至使用拖拉机也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坚持“脸朝*土背朝天”式的农作方式,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压缩生产成本,同时也是能更好地磨练义工们的意志与毅力。
放置有序的农具
当我们来到一大畈洋大头菜地时,好客的主人让我们一起分享了拔大头菜的乐趣。
于是,大家在暖暖的冬阳下,相互攀比起各自拔起的大头菜,论起谁大谁小来了,在整个田畈中留下了我们的欢乐与笑声。
“小娘舅”介绍说:“这种大头菜是每年都种的,虫害少,产量高,上市时间长。”
他说,“这种菜可从初冬一直可吃到初春抽菜蕻时,今年初发现最大一株的重量竟有0.市斤。”
上世纪80年代中叶,我在参加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期间,曾强制性学过《桃花源记》一文。当我们一行这次告别周巷助农果蔬农场时,忽然间又从一个侧面想起了陶渊明的这篇课文:
“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AfterThought
作者补记
自采访回来后的这几天,与该农场的有关人员仍保持着一定的联系,对于他们拒绝使用化肥和农药也进行了进一步的了解,特在此作以下补充:
拒绝使用化肥而改用有机肥,这样对改善土质收到很好的效果;拒绝使用农药确实对产量有些影响,通常比使用农药的要减收两至三成,而近年来他们不用除草剂后,通过改用黑膜覆盖和增加用手拔除的方式给予解决。
不用农药具有双面性,虽然不能直接扑杀虫害,但也有效地保护了除青蛙外许许多多的益虫,比如蛰伏在农作物上的螳螂、在空中飞舞扑食的蜻蜓、豆娘(形似蜻蜓但极细小)等等昆虫。在不能有效扑杀害虫的同时,也给益虫创造了生存环境,正因为有这一客观存在的“相生相克”关系,也绝不至于陷入“颗粒无收”的境地。
至于农作物的“病”,他们坦言,至今还未有很好的对策,迫切期待得到有关专业人士为他们献策。
本作品已征得沈斌煊老师授权署名发布
图文:沈斌煊编辑:maomi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