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山海图,链接真实义。
〈海内东经〉附录了二十六条水道的水文地理,据学者研究认为,从“岷三江”至“入章武南”大段文字,不是〈山海经〉原文,而是〈秦·水经〉文字,因这段文字为底本原有,故保留。
海内东北陬以南者。
海内东经所记载的是东北角以南的地方。
钜燕在东北陬。
大燕国在海内的东北角。(钜同巨;燕,周朝国名,战国七雄之一,在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一带,为秦所灭)
国在流沙中者埻端、玺?,在昆仑虚东南。
在流沙中的国家有埻端国、玺?国,它们都在昆仑山的东南面。
一曰海内之郡,不为郡县,在流沙中。
另一种说法认为埻端国和玺?国是在海内建置的郡,不把它们称为郡县,是因为处在流沙中的缘故。
(公元前60年汉宣帝神爵二年设立西域都护府,治所在乌垒城,当时在现新疆境的西域三十六国,经考证在如下地方:龟兹、焉耆、若羌、楼兰、精绝、且末、小宛、戎卢、弥、渠勒、皮山、西夜、蒲犁、依耐、莎车、疏勒、尉头、温宿、尉犁、姑墨、卑陆、乌贪訾、卑陆后国、单桓、蒲类、蒲类后国、西且弥、劫国、狐胡、山国、车师前国、车师后国、车师尉都国、车师后城国等国,除此之外还有乌孙、大宛、安息、大月氏、康居、浩罕、坎巨提、乌弋山离等十几西域国)
国在流沙外者,大夏、竖沙、居繇、月支之国。
流沙以外的国家,有大夏国、竖沙国、居繇国、月支国。(史籍将由塞种人控制的巴克特里亚地区称为大夏,国都是今阿富汗斯坦巴尔赫附近蓝市城,居民人数达一百多万,务农为生,善于经商,兵力薄弱;约前~前年,伊犁河、楚河流域的大月氏人西迁,大夏遂臣服于大月氏。汉张骞于前年左右抵此时,月氏“臣畜大夏”。后大月氏越过阿姆河南下,占领蓝市城,大夏退至阿姆河上游之南。大月氏人分为休密、双靡、贵霜、肸顿、高附(或都密)五个翕侯,保持着某种程度的自治权。公元1世纪时,贵霜翕侯攻灭其他四翕侯,建立贵霜王国,中国仍称之为大月氏;
“月支”即月氏,是匈奴崛起以前居于河西走廊、祁连山的古代游牧民族。月氏于公元前二世纪为匈奴所败,西迁伊犁河一带,后又败于匈奴支持下的乌孙,遂西击大夏,占领阿姆河两岸,建立大月氏王国。月氏西迁伊犁河、楚河时,逐走了原居该地的塞种人,迫使塞种人分散,一部分南迁罽宾,一部分西侵巴克特里亚的希腊人王朝,建立大夏国。后来月氏复占大夏,最后在公元1世纪南下恒河流域建立贵霜王朝。〈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月氏“被服饮食言语略与羌同”,说明月氏的语言很可能属于汉藏语系;图阿富汗蒂拉丘地遗址6号墓出土的步摇*,其时代正是公元1世纪前大月氏时期)
西胡白玉山在大夏东,苍梧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昆仑虚东南。昆仑山在西胡西。皆在西北。
位于西胡境内的白玉山在大夏的东边,苍梧山在白玉山的西南边,都在流沙的西边,昆仑山的东南边。昆仑山在西胡的西边,它们都在西北地区。
雷泽中有雷神,龙首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
雷泽中有一位雷神,长着龙的身子人的脑袋,只要敲击自己的腹部,便会发出雷声。雷泽在吴地的西面。(图汉画像砖伏羲女娲)
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
都州在海里。一种说法认为都州叫做郁州。(江苏省连云港花果山所在地,古称郁州)
琅邪台在渤海间,琅邪之东。其北有山,一曰在海间。
琅邪山位于渤海与海岸之间,在琅邪台的东面。琅邪台的北面有座山。另一种说法认为琅邪山在海中。(琅琊台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岛区琅琊镇,西靠琅琊镇,北依车轮山,与青岛隔海相望)
韩雁在海中,都州南。
韩雁在海中,又在都州的南面。
始鸠在海中,辕厉南。
始鸠在大海中,位于辕厉的南边。
会稽山在大楚南。
会稽山位于大楚国的南边。(会稽山位于绍兴北部平原南部;楚国又称荆楚,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
岷三江:首大江出汶山,北江出曼山,南江出高山。高山在城都西。入海,在长州南。
从岷山中流出三条江,首先长江从汶山流出,再次北江从曼山流出,还有南江从高山流出。高山坐落在城都的西面。三条江水汇合后向东流淌,最终注入大海,入海处在通州的南面。(岷山,自甘肃省南部延伸至四川省西北部的一褶皱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是长江水系的岷江、涪江、白水河与*河水系的黑水河的分水岭)
浙江出三天子都,在其东。在闽西北,入海,余暨南。
浙江发源于三天子都山,位于蛮人居住地的东边,福建的西北,在余暨的北边入海。(闽是古闽国简称,分布在福建省、浙江省东部宁海县及以南一带、广东潮州、汕头、梅州、江西东部一带)
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泽西。一曰天子鄣。
庐江发源于三天子都山,在彭泽西边流入长江。一说三天子都即天子鄣。(三天子都,晋郭璞说是徽州歙县,今属*山市东的三王山;北魏郦道元说是寻阳的庐山,今属江西)
淮水出馀山,馀山在朝阳东,义乡西,入海淮浦北。
淮水从馀山发源,馀山坐落在朝阳的东面,义乡的西面。淮水最终注入大海,入海处在淮浦的北面。(淮河古称淮水,位于中国东部,介于长江与*河之间,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
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入洞庭下。一曰东南西泽。
湘水从帝舜葬地的东南角发源,然后向西环绕流去。湘水最终注入洞庭湖下游。(湘江是湖南省最大河流,长江流域洞庭湖水系)
汉水出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四蛇卫之。
汉水发源于鲋鱼山,帝颛顼葬在这座山的阳面,他的九位嫔妃葬在山的阴面,有四条蛇守卫在那里。(汉水亦称汉江,发源于陕西省汉中市,是中国中部区域水质标准最好的大河)
濛水出汉阳西,入江,聂阳西。
濛水发源于汉阳的西边,在聂阳的西边流入长江。(汉阳与汉口、武昌隔江鼎立构成武汉三镇,东濒长江,北依汉水)
温水出崆峒,山在临汾南,入河,华阳北。
温水发源于崆峒山,位于临汾的南边,在华阳的北边流入*河。(温河因源于山西省盂县温池而得名,自西北向东南,在磨河滩与桃河相汇,成绵河而入海河;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西3公里处,是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西接六盘山,东望八百里秦川,南依关山,北峙萧关,泾河与胭脂河南北环抱,交汇于望驾山前。自古就有“中华道教第一山”之美誉)
颍水出少室,少室山在雍氏南,入淮西鄢北。一曰缑氏。
颍水发源于少室山,少室山在雍氏的南边,颍水在淮河流域的西边、鄢陵的北边流入淮河。一说雍氏即缑氏。(少室山位于今河南登封市西北。主峰连天峰海拔米,为嵩山最高峰。少林河即发源于此。
颍水发源于中岳嵩山,迤逦东下汇入淮河,为淮河第一大支流)
白水出蜀,而东南注江,入江州城下。
白水发源于蜀山,向东南流到江南流到江州城下后入长江。(蜀是古部族名,后作古国名。中国的四川一带,商周时为蜀国,秦时为蜀郡,三国时为蜀汉地,所以四川别称蜀)
沅水山出象郡镡城西,入东注江,入下隽西,合洞庭中。
沅水发源于象郡镡城的西边,在下隽的西边流入洞庭湖,向东流入长江。(沅水属洞庭湖湘、资、沅、澧四水中的第二大水系)
肄水出临晋西南,而东南注海,入番禺西。
肄水发源于临武西南,向东南流经番禺西边后入海。(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地处南岭山地,湘江、珠江两江之源,古属楚地;
番禺地处广东省中南部,始建于秦始皇33年,为历代通商口岸,鱼米之乡)
潢水出桂阳西北山,东南注肄水,入敦浦西。
潢水发源于桂阳西北的山中,向东南流经敦浦西边入肄水。(潢水即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
洛水出洛西山,东北注河,入成皋之西。
洛河发源于洛阳西部的山,向东北流经成皋的西边入*河。(洛河古称洛水,古都洛阳因位于洛河以北而得名。是*河支流之一,发源于陕西省蓝田县境华山南麓,流经洛阳,于郑州巩义流入*河)
汾水出上窳北,而西南注河,入皮氏南。
汾水发源于上窳的北面,向西南流经皮氏的南边入*河。(汾河为中国*河第二大支流。源于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麓,在河津附近汇入*河)
沁水出井陉山东,东南注河,入怀东南。
沁水发源于井陉山的东面,向东南流经怀县的东南入*河。(沁河发源于山西省平遥县黑城村,一说山西省沁源县西北太岳山东麓的二郎神沟,自北而南,于武陟南流入*河)
济水出共山南东丘,绝钜鹿泽,注渤海,入齐琅槐东北。
济水发源于共山南面的东丘,穿过巨野泽,流经齐地琅槐的东北入渤海。(济水,河北省境内的一条古河流,现已消失。发源于赞皇县境内的赞皇山,流入宁晋县,并入泜河)
潦水出卫皋东,东南注渤海,入潦阳。
潦水发源于卫皋的东面,向东南流经潦阳入渤海。(辽河发源于河北省平泉县七老图山脉的光头山,流经河北、内蒙古、吉林、辽宁四省,注入渤海)
虖沱水出晋阳城南,而西至阳曲北,而东注渤海,入越章武北。
虖沱河发源于晋阳城的南边,西流至阳曲县的北边,再向东流经章武的北边入渤海。(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省繁峙县泰戏山孤山村一带,东流至河北省献县臧桥与子牙河另一支流滏阳河相汇入海;
章武古县,西汉时置,治所在今河北省*骅故县村,北齐废。西汉时*河在此入海,置有盐官)
漳水出山阳东,
漳河发源于山阳的东面,(公元8年以前,漳河属于*河水系,以后因*河南徙,纳入海河水系。上游由两河合一,一为清漳河、一为浊漳河,都发源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腹地)
东注渤海,入章武南。
向东流经章武的南边入渤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