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荨麻疹网上医院 http://m.39.net/pf/a_9204186.html 人物名片
蒋生宝,男,51岁,临汾市安泽县唐城镇唐城敬老院员工。唐城敬老院目前共有12位老人,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生活不能自理。蒋生宝18年如一日,把所有的精力和心血都放在敬老院里,把敬老院的老人当作自己的亲爹娘。曾获年第三届“感动安泽”人物、年“全国优秀敬老志愿者”、年“德耀平阳”临汾市第五届十大道德楷模等荣誉。年9月2日,中央文明办发布了8月“中国好人榜”,蒋生宝作为山西省的唯一入选者,获评“诚实守信好人”。
事迹简介
蒋生宝原是安泽县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曾经独自在家伺候瘫痪的母亲整整7年,其孝老爱亲的事一度被传为佳话。为了能专心照顾好母亲,蒋生宝也因此错过了最佳的婚配年龄。
因一句诺言,蒋生宝18年如一日守在唐城敬老院里。如今唐城敬老院共有12位老人,年龄最大的年逾八旬,最小的六十多岁,大部分是丧失劳动能力且生活不能自理的孤寡老人。为让这些老人过上幸福的生活,蒋生宝总是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
18年来,他拿着微薄的工资,在敬老院既当炊事员、服务员,又当护理员;18年来,他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日,把敬老院的老人当作自己的亲爹娘,为老人端屎端尿、梳头洗衣……18年来,他把所有的精力和心血都放在敬老院和老人身上,先后为19位老人守灵送终;18年来,他把最好的年华都给了敬老院的老人,自己没有一分钱的积蓄,至今仍单身一人……他就是敬老院老人们嘴里常常念叨的“三儿”——蒋生宝。很多人也会问他,“三儿,你这样做值吗?”他总是憨厚地笑着说:“敬老院就是我的家,我是老人们的儿子!”
安贫乐道的他守护孤寡老人18年
为一句承诺,扎根敬老院
蒋生宝原是安泽县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曾经独自在家伺候瘫痪的母亲整整7年,其孝老爱亲的事,一度被传为佳话。为了能专心照顾好母亲,蒋生宝也因此错过了最佳的婚配年龄。
年,由于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高、工资报酬低等原因,唐城敬老院的厨工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人愿意干。时任敬老院院长的张银莲,听说了蒋生宝为母养老送终的事后,心里认定这个小伙子一定能胜任。“一个月元的工资,是个没人愿意干的苦差事,蒋生宝当时才35岁,这么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能愿意干这活吗?”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张银莲找到了蒋生宝。蒋生宝清楚地记得年8月,他左手拖着一编织袋刚摘下的绿皮核桃,右手扛着铺盖迈进了唐城敬老院的大门。“刚来的时候想着先干上一两年看看情况,不行再换工作。”蒋生宝说。
当时的敬老院建在离镇子二里多的山脚下,设施简陋,条件很差,吃水靠挑,采买靠跑,就连做饭的柴都得在空余时间上山拾。敬老院的老人都是从各村送来的智残、肢残的孤寡老人。大家性格各异、习惯不同,照顾他们的就只有张银莲和蒋生宝两个人。
“趁年轻不抓紧时间找个媳妇,成个家,偏偏揽这种苦差事!看看哪个大男人一天没事在那儿伺候人?”蒋生宝家里还有7个兄弟姐妹,知道他打算留在敬老院后,家里没有一个人支持他。
蒋生宝的小名叫“三儿”。在敬老院里,每天“三儿”的叫声不绝于耳。老人们都拉着他的手急切地问,“三儿,你啥时候走?你走了俺们可咋办……”“我不走!以后我就是你们的儿子啦!”朴实、憨厚的蒋生宝面对老人们许下了这一句承诺。他说:“看到这些可怜的老人,我就想起了娘,鼻子就发酸。我清楚责任重大,但已经答应了老人们的事就不会轻易改变!”自此,他默默地挑起了为老人服务这副沉重的担子……
像亲人一样照顾孤寡老人
如今的唐城敬老院共有12位老人,年龄最大的年逾八旬,最小的六十多岁,大部分是丧失劳动能力且生活不能自理的孤寡老人。为了让这些老人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蒋生宝总是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
1月14日,年关将近,伺候老人们吃罢早饭,安顿好每一位老人,蒋生宝骑着电动车出门了,他赶着去镇上为老人们置办年货。逛了几家商店,为老人们挑选了几件新棉衣,又买了点儿肉和菜,蒋生宝又急匆匆往回赶。“我不能离开太长时间,敬老院里的事还多着呢。80岁的李自成老人,患有食道癌,晚期,卧病在床;还有那个尚汁湘(化名),一会儿不招呼,就找不见人影了……”
到了中午,手脚麻利的蒋生宝,已经将香喷喷的饭菜端上了桌。白馍、大烩菜,虽然简单,但是老人们吃得非常可口。在老人们的饮食上,蒋生宝非常用心,不断改善饭菜质量和花样,每天征求老人们的意见,尽量让他们吃饱、吃好。为此,他还专门在院里开辟了一块菜地,自己种菜。
“三儿可是个好娃,每天照顾我们可辛苦了。”80岁高龄的赵保全说,敬老院就是他家,蒋生宝就是他儿子,“现在好了,‘煤改电’啦,以前都是娃烧锅炉,怕晚上火灭了,都是穿着衣服睡觉,一晚上起来好几回……”
说起“儿子”的好,赵保全滔滔不绝,在他的讲述中,蒋生宝忙碌的身影仿佛出现在眼前:每天早晨天不亮,蒋生宝就在厨房忙活着做早饭,饭做好了挨个到每个屋子里给老人们穿衣服,再伺候老人们洗漱;早饭过后步行一个小时上山背柴火,临近中午满头大汗地赶回来做午饭;午饭过后又安顿老人们午休,接着是晚饭、休息……这些都是蒋生宝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但,时不时总会有小意外出现。
之前,敬老院有位老人叫张光明,性格孤癖,一不留神就一人外出,为了他的安全,蒋生宝一回回地出去找他,一有空就跟他比划让他不要乱跑,但都无济于事。有一回,蒋生宝做好午饭后,其他人都在按时就餐,唯独不见张光明,蒋生宝立刻摘下围裙沿他爱去的地方找,结果在一个荆棘满地的沟底找到了他。当时老人的腿也因滚坡受了伤,往回背他时,蒋生宝的脸、手和衣服都被树枝划破了,脸上流了不少血。回到敬老院后蒋生宝不顾自己的伤,先帮老人清理了身上的泥土,帮老人洗了脸,又赶着去厨房给老人们准备晚饭。后来,张光明又因病瘫痪了,这一瘫就是7年,全靠蒋生宝服侍。端屎端尿、喂水喂饭、洗涮衣物被褥,在这多个日夜里,蒋生宝在床前如儿女般尽孝。
这18年来,每位故去的老人都曾得到蒋生宝的精心照料,他先后为19位老人送终守灵。每一位老人的逝去,总是让蒋生宝伤心不已,他每次总是眼含热泪,亲自为逝者擦洗好身体,换上寿衣,送老人们体面地离开。
把最好的年华都献给了敬老院
蒋生宝已年过五旬,他把最好的年华都献给了敬老院,献给了敬老院的老人们,工资没多挣,苦没少吃,却失去了成家和外出的大好时机,至今依然单身。“成了家,就得养家糊口,这些老人我就照顾不了了!在这里尽了孝道,我不后悔!”蒋生宝说。面对这些无儿无女的老人,他把全部的爱全倾注到了孤寡老人身上。每当老人们有不顺心的时候,蒋生宝就多与老人谈心,拉近与老人的距离,了解老人的心声,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通过组织一些活动让大家开心,也让大家能够相互理解。
武管成老人是一位聋哑人,性格有些怪异,脾气暴躁。有一次他和卫建祥老人发生了纠纷,拉扯起来准备打架。蒋生宝听见吵闹声赶来拉架,没想到武管成老人抄起墙根的木柴,误打到了蒋生宝头上,头被打了一个口子,鲜血顺着脸往下流,在医院缝了七八针,但蒋生宝一句责怪他的话也没有说。蒋生宝就是这样,对老人的一些不当行为,他总是用实际行动去感化教育大家,使敬老院有一个良好的秩序,大家都和睦相处。在他的带动下,李自成、卫建祥等老人由原来的被动锻炼变成了自觉锻炼,他们自己整理房间,抽时间帮别人整理房间,还帮助做些力所能及的院务。院内唯一的女性老人尚汁湘刚来时情绪低落,经过一段时间的悉心照料,原来患有精神疾病,现在也好多了,老人脸上有了笑容。
看着村里谁家老人过生日、吃蛋糕,儿孙们都去拜寿,敬老院里的这些孤寡老人很是羡慕。但是好多老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蒋生宝就跟院长一起商量,把每年的九月初九定为老人们的集体生日。每年这个时候,他都精心准备,吃饺子、切蛋糕,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蒋生宝打心底里感到大家生活在一起胜似“一家人”。
现任唐城敬老院院长燕文全说:“蒋生宝已经跟这里融为一体了,这里的老人离不开他,他也离不开老人们。”
老院长张银莲说:“我可是找对了人。”
蒋生宝自己说:“我要像各位院长一样,实实在在做人,有多大本事就全使出来,照顾好敬老院的每一位老人。”
记者手记
从外表上看,蒋生宝是一位“糙汉子”,但接触后发现他其实是个心细如发的人,尤其是在招呼老人方面,可谓无微不至。“这款衣服是拉链式的,老人不能穿。因为人老了,眼神不好,手脚不方便,用不惯拉链。那款也不行,尚汁湘不喜欢这种颜色。”山西晚报记者采访蒋生宝时,他正在置办年货,为老人们选购过年穿的新衣服。谁喜欢穿啥样的衣服和鞋,谁爱喝纯奶,谁更喜欢喝豆粉……蒋生宝对十几位老人的习惯和喜好都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照顾好每一个老人。”蒋生宝说。
蒋生宝还是个心灵手巧的人。他不仅会做各种美味的面食、菜肴,还会利用自己剪纸的特长教老人们学剪纸。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只需片刻功夫,蒋生宝便剪出一幅象征祥和喜庆鼠年生肖窗花。
——刘江
人物名片
李杰,男,40岁。自年成为一名矿工至今,李杰在第一线已经奋战了23个年头。他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工作的满腔热情,从一名工人成长为一名综采电器设备维修的“土专家”。年5月,被共青团中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年3月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年4月,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宣部授予的“全国最美职工”称号;荣获年度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事迹简介
年,李杰通过中考,同时考上了高中和技校。原本可以上高中、考大学的他,出于对父亲的矿工身份情结,毅然选择了技校。
年8月,李杰从阳煤集团技校采掘电钳专业毕业,被分配到阳煤集团三矿裕公井综采三队。他主动请老师傅“挑刺儿”,很快就熟练掌握了当时队里电气设备的检修技能。年,李杰代表阳煤集团参加第六届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和“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李杰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治理井下设备的矿山“华佗”,他还获得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最美职工”等荣誉。
年起,阳煤集团任命李杰为综采维修电工工种技术指导,李杰首次以技术指导身份带队参加我省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他所带徒弟石占峰取得综采维修电工组第六名;随后,在参加第七届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时,李杰的徒弟姚武江摘得桂冠,石占峰取得综采维修电工组第八名。
年,在我省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由李杰培养的三名弟子包揽了这次大赛的前三名。在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由他培养的姜春明和董腾飞两名弟子,分获第三名和第四名的好成绩。
“煤矿上常说,‘抓住机电就是煤’,因为现在的煤矿井下生产越来越智能化,但这一切都离不开机电设备的支撑。作为一名机电设备维护人员,我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也为自己是一名矿山机电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李杰说。
矿山“华佗”本领强
还带出不少技术骨干
同时考上高中和技校
他选择了技校
年,李杰通过中考,同时考上了高中和技校。原本可以上高中、考大学的他,出于对父亲的矿工身份情结,毅然选择了技校。
“当时,我拿着技校录取通知书去报到时,是我妈含泪送我去的。一路上,她泪眼婆娑地劝我:‘儿啊!咱还是上高中吧,我不想你这么小就下坑啊!’那天,我妈劝了我一天时间,我是最后一个报到的,到技校报到时已经快下午6点了!”
李杰考中技校的分数,已经达到了安全系数高的井上班成绩,可是他第一志愿填写的是井下采区电钳。“填写志愿时,也是由于父亲参与了我的技校志愿填报。在他的心里,煤矿行业中,机电行业是属于技术性高的,相对于煤矿岗位来说是吃香的一个工种,我稀里糊涂听取了父亲的意见,就把第一志愿写成了采区电钳。”李杰说。
由于在初中时就对物理课有极大的兴趣,到技校后,李杰对专业课中的《电工学》《电钳工艺学》等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的学习成绩非常优异。
年,17岁的李杰从阳煤技校毕业后,分配到阳煤集团三矿,成了一名综采维修电工。
虽然在学校的基本功还算扎实,但是当真正接触到这个行业的时候,李杰才发现书本上的知识和实际操作的设备之间有很大差别。“刚开始接触一些陌生图纸和插件的时候,我才发现有些知识在学校学习的时候了解得也不是很深入。所以,就自费报了家电维修班。当时我的工资并不高,每个月也就是五六百块钱,可是每月的学费就要三百多块,就这样学习了四个月的时间,我终于明白了每一个零件的工作原理,再结合图纸,很快就看懂了图纸,并且能分析井下电气设备的整个工作原理,一点一点地总结经验教训。”想起二十多年前的那段经历,李杰记忆犹新。
只要去钻去学
没有什么难题是解决不了的
年底,有着年历史的三矿正式关闭。作为三矿从兴盛到关闭最后23年的亲历者,李杰有些伤感。虽然放假在家已经一个多月,可他没事总要到办公室看一看,或者安静地自学一会儿。
他时常回想起三矿没有关闭时的那些岁月:
有一次,一台采煤机出现了无显示故障,停产检查了半天都没有查出故障原因。当时李杰因为重感冒请假在家,当他得知情况后,立刻更换工作服下井。经过认真繁琐的故障排查,李杰准确判断出了故障部位。在井下等待配件期间,李杰发起了高烧。当时井下急救箱没有退烧药,情急之下,李杰喝了两片止疼片麻木自己,坚持等到配件送到井下并完成更换,采煤机恢复正常后才升井。
还有一次,井下一个工作面第一次使用德国采煤机,这也是阳煤集团首次使用这款采煤机,所以全矿上下拿它当宝贝。
可是过了没多久,采煤机不牵引了,因为没有人能排除故障,只能干等厂家技术人员,可是厂家说技术人员还在宁夏,最快也要晚上才能赶飞机到太原,然后再往阳泉赶,估计到了就第二天凌晨了。
眼看着采煤机已经停了一个夜班,如果再等到晚上那就最少要停产24小时以上。同事原明*回忆:“我和李杰不甘心,认真反复地研究图纸,根据显示屏报出的故障现象,判断是一个反馈闭点出了问题。所以临时改了线路后一试机,采煤机竟然恢复了正常,工作面也恢复了正常生产。”
那件事让李杰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去钻去学,没有什么难题是解决不了的,否则只能在技术方面受制于人。
夜以继日刻苦练习
他在全国比赛中脱颖而出
年5月,李杰被推荐参加第五届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综采维修电工组的竞赛选拨。由于大赛要进行理论、实操和编程三个方面的考核,所以参加比赛的选手考核的是综合能力。
十名选手通过两个月的封闭学习,竞争三个参赛的名额。
由于对PLC编程(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不擅长,李杰起初考核排名只排在了第八位,可是他并没有气馁,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PLC编程。
为了减少和别人的差距,李杰趁别人午休的时间借来别人的笔记本电脑练习。这个办法时间长了也不行,李杰决定买一台笔记本电脑,可是当时笔记本电脑的价格是他一个月的工资,不是个小数目。怕妻子赵永梅不支持他,李杰想了一个办法:
一个周末,李杰主动和妻子说:“我今天陪你逛街!”赵永梅一听很高兴,两口子来到阳泉市区,路过一家金店时,李杰说:“快过七夕节了,你进去选一条项链,我送你!”
结账之后,李杰对妻子说:“我都送你礼物了,你也得送我一个吧!”
“你想要啥?”赵永梅问丈夫,“我需要一个笔记本电脑!”“原来这才是你的真正目的!”赵永梅恍然大悟。不过她还是二话不说陪李杰到电脑城,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
为了缩小和其他选手的差距,李杰除了白天加练以外,晚上还一遍遍地敲击键盘,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以第二名的资格代表阳煤集团参加了全国的大赛。
年,李杰代表阳煤集团参加第六届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取得了综采维修电工组第三名的好成绩,并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和“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
把他会的全都教给徒弟
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可李杰不这么想。
徒弟刘玉*坦言:“做他的徒弟很幸福,因为他一点架子也没有,从来不发火。他恨不得把他会的全都教给我。”
年6月,李杰任三矿采煤工区生产准备队机电副队长。没隔几年,他队里的十几个电工,被他带成了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年6月,李杰琢磨着将自己所学到的综采维修电工知识和多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工友们。于是,李杰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了。年8月,阳泉市劳动竞赛委员会和阳泉市总工会在阳煤集团三矿挂牌“劳模创新工作室”。
李杰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参与井下电钳工的培训工作,他把参加比赛的经验分享给学员们,营造那种学练比的氛围,让他们用参加比赛的态度去工作,为阳煤集团各个矿培养了大批的技术精英,也积累了丰富的集训和大赛经验。与此同时,他还带领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完成了十多项技术革新。
作为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李杰和他的团队还担负着全矿井下机电设备的保驾护航工作。他们随时准备入井,奔赴事发点,抢修采掘电气设备。年至年底,李杰参与了井下技术应急工作近起,被同事们誉为治理井下设备的矿山“华佗”。
而他这几年辛苦带出的徒弟,好几个都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我自己干得再突出,不如徒弟们都发展得好。”
自年起,阳煤集团任命李杰为综采维修电工工种的技术指导,李杰第一次以技术指导的身份带队参加我省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他所带的徒弟石占峰取得了综采维修电工组第六名的成绩;随后,在参加第七届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时,李杰的徒弟姚武江一举摘得桂冠,石占峰取得了综采维修电工组第八名的成绩。
年,李杰又一次肩负起了带队集训参赛的重任,在我省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由他培养的三名弟子更是包揽了这次大赛的前三名。在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由他培养的姜春明和董腾飞两名弟子,分获第三名和第四名的好成绩。
“煤矿上常说,‘抓住机电就是煤’,因为现在的煤矿井下生产越来越智能化,但这一切都离不开机电设备的支撑。作为一名机电设备维护人员,我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也为自己是一名矿山机电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李杰说。
记者手记
最近,李杰挺忙。1月7日,他刚参加完阳煤集团的劳模座谈会。
年五一劳动节前,李杰荣获“全国最美职工”称号。“在那之前,我很排斥接受媒体采访。我就是个普通的矿工,只想踏踏实实地干好本职工作,不喜欢出风头。”
直到被誉为“世界第一吊车”的总设计师孙丽和他说了一番话,让李杰豁然开朗:“她跟我说,之前没有煤炭行业的职工获奖,现在你获奖了,你代表的是整个煤炭行业八百万职工,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的身后是支持你的他们。你不能排斥接受媒体采访,要发挥最美职工的巨大作用,让全行业职工向你学习,因为劳模和工匠精神的榜样力量是无穷大的。”
李杰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矿工,与他一起安排到三矿的四十多位技校同学,如今就剩他一个人在坚守,23年来为企业的安全生产默默奉献着。就冲他的这份坚守、这份执着、这份突出贡献,无论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还是全国最美职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都当之无愧。
——霍雪飞
采写: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霍雪飞刘江
通讯员陈爱荣
整理: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张婉
原标题:《感动山西提名奖——初心如磐,坚守不变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