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此乃世人皆知,而就中国人而言,无论是在祖国内的各大省市,还是在县镇村内,亦或者远在他国,哪怕就是跑到了外太空、α星球等,但凡同姓者相遇,都喜欢声称一句“五百年前是一家”。
当然,先姑且不论这句话的真与假,单单从心理学上来讲,它绝对可以起到一个瞬间拉近你我关系,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两人之间的生疏隔阂,当即握手相认,而后相知相识,接着把酒言欢、推杯交盏、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简直相见恨晚,白白耽误了那么长的欢乐时光,罪过、罪过。
但是,务必声明一点,这仅仅是从心理上谈之,简简单单一句话,起到的效果真心不小。而题目中早已明确说过,这次要“据史而言”,那这句话的真假当真如此吗?有没有足够的理论依据作为支撑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首先,明确一个点,谈历史论历史,那必然是先论出处,不然一切盲谈,岂不错哉!查阅资料,其实不难看出,“五百年前是一家”这句话,出自于元朝郑廷玉《布袋和尚忍字记》,其中言:可不道一般树上有两般花,五百年前是一家。
而后又有有关专家在之前举行的中国·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上明确指出,这句话其实是源自于六百多年前的“洪洞大槐树移民”。
因为从明初到清末民初,时间为多年,而那时候的大槐树(今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后裔因为一系列原因,早已遍布全国。如若他乡遇到他人,初次见面会互相问及老家何处,一言,忽然发现,“我的天,原来都是洪洞老乡呀”!再多问一句,老乡贵姓呀?如若再是同姓者,则再会发出更大程度的感叹:“我去,原来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呀”!从而便难免产生古人人生四喜中的“他乡遇故知”的共鸣感。
紧接着,因为前文交代过的大前提,这种情况遍地都是,一传十、十传百,久而久之,便会有了“同姓者,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说法了。
但是,同为华夏人,我们都知道泱泱华夏五千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未在哪一刻,哪一个点停止过。单从这一点看,那这句话中的时间节点——五百年,那便是存疑的。
其实细细一品,也不难发现,因为姓氏自古以来便有,追溯历史,甚至得一直查到远古部落时期了,由于年代实在过于久远,超出了我个人认知范围,故而对于这一史实,不再过多的高谈阔论。
言归正传,就这么来看,首先,即便是同姓者,那也应该一番交谈,互相握手拥抱致意之后,喜极而泣,仰天长呼,我们原来“五千年”前是一家呀!
另外,就这个“同姓”而言呢,也是存在着这么几点问题的,有待商榷。单就《百家姓》而言,这一本成文于宋代初,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也是目前来看,收录各大姓氏最全的了。而这其中原收录了个,后又增补至个,共有单姓个,复姓个。要知道,在我们大中国的历史演变中,这许多的姓氏,尤其是“大姓”,比如最开始也是最耳熟能详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来源是非常复杂的,即便是同姓者,也未必是一个老祖宗。
接着再以这其中的“孙”姓为例,回望历史,最负盛名的一支孙姓家族当属于春秋时期的卫武公之子惠孙一脉了。而后惠孙的孙子武仲乙,不知怎么想的,带领自己的“武仲家族”全体以祖父的字——孙为自家姓氏,故而衍生出了先秦时期孙氏来源中最主要的一支。
当然,春秋时期,还存在着源自于楚庄王的令尹公孙敖的楚国孙氏以及来源于受齐景公御赐姓氏的将*田书所衍生的齐国孙氏。仅仅到了这了,诸位看客或许都会心中一惊,尤其是姓孙的大家,更是容易整出一句:我勒个去,原来如此呀!
但是,注意是但是,光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通过追根溯源,还发现了这么一个结论——历史上远远不止这三支“孙”姓。
因为历史演变,朝代更迭,权谋争斗,所以不可避免的还存在着部分家族受局势影响,被迫改姓孙氏的。就比如商代负有“亘古第一忠臣”的比干,虽忠心耿耿、才能出众,但依然被商纣王残忍处以剜心之酷刑。而后他的子孙后代为逃避祸端,不得不被迫改姓,这其中,便有不少人改姓为“孙”。
仅是《百家姓》中的这一“孙”姓,便可查出这么多条来源渠道——有祖先传下来原滋原味的,有自愿带领家族改的,有受领导恩赐改的,有逃避时局被迫改的,等等等等。举一反三,不难甚至说极其容易就可以推断出,中国姓氏复杂至极,来源甚广。故而,这个“同姓者”也的的确确是不足以令人信服的。
谈到这了,短短一句俗语中,这两个关键点都已经通过史料、史实来为大家证明无法做到完全准确,所以我们大可以大胆一下,对这一句话进行一个基本性否定。
但是只做一个否定,到了这里戛然而止,又难免会留下空白,令你我兴趣骤无,也不合适。就好比我们正吃大餐或者做美梦呢,突然被人端了饭碗、撤了宴席,或者大喊大叫、梦中惊醒,不敢说拿刀子拼命,但也至少不会念好。所以我也就大胆推测,斗胆下个结论吧。
“同姓者,五百年前是一家”这句俗语,经过历史演变,口口相传,已成为了你我之间约定俗成的规矩,我们可以为了更好的拉近关系,促进彼此感情交流、互融共鸣,当然可以说、可以用。
但是其中的真实性的确有待商榷,甚至说是不予成立的。而若言之,你我同姓,那咱们五千年前是一家,这说不定就没人敢跳出来,拍胸脯说你“瞎说”了。
其实,说到底,我们华夏儿女,不论姓甚名谁,只要是炎*子孙,那不管放到何时何地,都是真真正正的“一家人”!你说对不对?想必,这也才是所谓的真理,是需要人人认知于心、体现于行,不仅自己意识到、做到,更要想办法带动他人,共同而为之。
据史而言,同姓者,五百年前真是一家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