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贺星龙,是大宁县徐家垛乡乐堂村的一名乡村医生。我家周边28个山村的村民,不管谁身体不舒服了,只要打个电话,不管路有多远,多难走,我都会骑着摩托车,上门去给他们看病。这么多年来,我虽然受了很多苦,吃了一些亏,流了一些汗,也没有挣到啥钱,但我不觉得有什么!因为我‘活’下了*河边多位老百姓的心,我感觉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这就是作为一名共产*员的初心与使命!”6月20日,在临汾市大宁县*员教育实践基地的*内*治文化主题教室里,贺星龙正在给众多*员干部们讲授一堂特殊的*课。
他是一位普通而优秀的乡村医生
“为什么邀请贺星龙讲课?”山西晚报记者问道。“因为他是好医生、好*员、好干部、好村民!”大宁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张振荣一连用了几个“好”来形容。
正如张振荣所言,贺星龙虽然只是一位普通的乡村医生,但是他却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感人至深的“大事”来。
6月21日,山西晚报记者来到大宁县徐家垛乡乐堂村贺星龙的家。
这里是个普通的农家院落,其中一孔窑洞便是他的诊所,窑里墙体粉刷一新,诊断台、医药柜以及一些简单医疗器械摆放有序。
“你们先坐,我忙完就过来。”山西晚报记者抵达之时,贺星龙正忙着给一位骑自行车摔伤的病人处理伤口。
“龙龙,你啥时候过来?我的药快喝完了……”一阵忙活之后,他还顾不上休息一下,几位生病的老乡又打来了电话,等着他去上门看病。
“您好,为了百姓就医方便,贺星龙医生对各村常见病提供24小时上门服务……”这是贺星龙在年开始设置的彩铃声音。“病人就是亲人,电话就是病情,病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贺星龙说。寒来暑往,贺星龙变的是更远的行医范围,不变的是随叫随到的出诊承诺。
贺星龙行医19年来,他把每一个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不论风雨冰雪,24小时待命出诊,服务方圆28个村的农民,行程40多万公里,骑坏了7辆摩托车,先后背破12个行医包,磨烂了数十双妈妈纳的千层底布鞋,出诊次数达17万多人次,对于低保户、五保户等贫困家庭患者免费贴药费达4万多元……
贺星龙坚持为这片*土地上的乡亲默默付出,在大山深处用行动书写出一名乡村医生的忠诚与担当,村里人给他起了多个别名,“摩托医生”“疯子星龙”“傻子星龙”。贺星龙是*的十九大代表、山西省第十一次*代会代表,先后获得全国卫生系统最高奖——“白求恩奖章”“中国五四青年奖章”“全国学雷锋标兵”“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全省优秀共产*员、荣获年度“感动山西”十大人物等诸多荣誉。
感恩父老乡亲他回村行医
谈起自己的从医路,贺星龙说,这都源于他小时候的经历。
贺星龙12岁那年,爷爷得了重感冒,高烧不退。因为村里没有医生,病情耽搁时间太长,医院也没能挽救爷爷的生命。
爷爷临终前,用很微弱声音对贺星龙说:“娃呀,好好念书,长大了学医。”
贺星龙回想,如果当时村里有医生,爷爷的病能得到及时治疗,就不会那么早去世。爷爷弥留之际的嘱咐,深深地刻在他的脑子里。年,在初中毕业后,贺星龙毅然选择报考了医学类学校,并被运城市卫校录取。
面对一年高达元的学费,当时贺星龙家里却只有多元的积蓄,他想过放弃。
“大家伙供你上学!”并不富裕的乡亲们,你家30元、他家50元,最多的凑了元,总共凑了元,送到贺星龙家,劝他一定要去念书。握着这一沓沓由零钱凑成的学费,贺星龙泪流满面,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医,毕业后回村里给乡亲们看病。
求学期间,贺星龙不乱花一分钱,每顿饭花六毛钱买两个馒头,就着从家里带来的韭花和油辣子,喝口白开水就打发了。为了准备下一年学费,他利用假期抓蝎子、挖药材,上学时从家里带上两袋绿豆,卖了凑学费,勉强完成了三年的学业。
毕业后,贺星龙拒绝了同学们一起外出打拼的邀请,医院工作的机会,怀着对乡亲们的感恩之心,没有对城市丝毫的留恋,贺星龙毅然选择回到村里当了一名乡村医生。“父老乡亲们凑钱供我上的学,我要是留在城里,就觉得对不起他们,做人要讲良心!”
年,贺星龙的两个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因为村里没有学校,妻子劝他一起去城里发展,一年还可以赚3万多,比待在村里强多了。贺星龙坦言,当时也真想一狠心,离开村里去城里发展,但心里还是放不下乡亲们,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多年来,贺星龙奔波在乡村山间行医,得到乡亲们的信任和爱戴,但他觉得愧对妻子和孩子。孩子进城上学的那天,索堤村70岁的郝芳花老人专门来到贺星龙家,送来了20多个鸡蛋,握住他的手哭着说:“星龙,你可不能走,走了谁给我们看病,我儿子都在外面打工,谁照顾我?”“不走,我会继续留在村里为大家看病。”贺星龙说,他要走了就对不起曾经帮助过他的老百姓,更对不起老百姓对他的这份真情。
困难面前不低头扎根山村19年
贺星龙的母亲贺凤莲介绍,年秋天,卫校毕业回到村里的贺星龙,想开一家诊所,但连最起码的听诊器、血压计、药品都买不起。窘迫的家庭经济条件,又成了摆在贺星龙理想面前一道难越的坎儿。
面对儿子的执著,父亲贺永宁只好把准备给贺星龙娶媳妇的一孔土窑洞腾出来当诊所,卖了刚刚收获的玉米和家里仅有的两只绵羊,凑了元钱。“要不是村里人,他也上不了学,也没有今天。”父亲贺永宁说,娃要做的是个好事,再难也得支持。
拿到乡村医生资格证后,贺星龙购置了必要的医疗器械和药品,一个简易的诊所总算筹建起来了。“一个年轻娃娃能看了病吗?”此时,村民们的心里却犯嘀咕,没多少人敢让他看病。偶尔有村民要求看病出诊,父亲千叮咛万嘱咐:“如果不行就让医院,别把人家给耽搁了。”这着实让贺星龙没想到,但他骨子里有一股子倔劲,选择的事一定要干出个名堂。
为了让大家更好了解,贺星龙干脆自己贴钱给村民看病,先给家里人和亲戚们看。慢慢地,前来看病的人就多了,附近村子里人都知道了乐堂村有一个能看病的医生。
刚开始,没有交通工具,贺星龙到山里出诊时,肩挑一副担子徒步翻沟越梁,蹚泥涉水,其中辛苦只有他本人最清楚。
一直到年初,为了更及时为乡亲们看病,他贷款元买了一辆摩托车。从此山间小路上多了一个风尘仆仆骑摩托车的年轻人。
说起贺星龙,村民们都记得一个故事:年腊月的一天,下着鹅毛大雪,索堤村一个小孩高烧抽风,贺星龙接到电话后,背上行医包,骑着摩托车赶去。不料,雪越下越大,坡陡路滑,贺星龙连人带车一起跌进路边的排水沟里,当时,贺星龙的脚和膝盖都磕破了。看完病自己包扎了一下,拄着棍子一瘸一拐,继续出诊。
第二天,贺星龙的脚更肿了,因雪厚不能骑摩托,便只好用扁担挑着出诊包翻沟走近道出诊,连人带药从半山坡上滚到坡底。这一次,贺星龙的右脚彻底不能动了,幸亏两个放羊的老乡把他从沟底扶上来,要不然后果不敢想象。医院拍片子显示,贺星龙的右足内踝关节骨折了,他便给自己打上非常厚的石膏。
贺星龙每天早上7点出发,晚上十来点才能回家,一天四五个小时在路上奔波。从骑第一辆摩托车出诊到现在,贺星龙硬生生骑坏了7辆摩托车,多年来累计里程达40多万公里。常年骑摩托在大山里奔波,山路崎岖难走,贺星龙摔伤过不止一次,留下很多伤疤,双腿因为长期冷风侵袭,患有严重关节炎,一着凉便又疼又困。由于长期吃饭不定时,他还有糜烂性胃炎。
每次出门都会向乡亲们“请假”
年,贺星龙开始担负起全乡多名儿童的防疫和多名儿童营养包的发放工作。这些年来,经贺星龙治疗过的多位留守老人中,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13户五保户。他主动承担了这些五保户的医疗费用,逢年过节还叫他们到家里吃团圆饭,并送上米面油和新衣服,而贺星龙却连续8年没给自己买过一件新衣服,过年时就穿件开摩托车店同学送的工服。
19年来,贺星龙守护着当地多名乡亲们的身体健康,付出了很多,而他自己的生活却过得十分窘迫。由于没有工资,收入仅靠每月微薄的补助,一直不富裕的他,至今还背负着1万多元的债务。“这么多年,没有挣下钱,当乡村医生就不能考虑挣钱,乡亲们的身体好了,这就证明咱活得有意义。”贺星龙说。
年,贺星龙当选乐堂村*支部副书记,他说,他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乐堂村地势高、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他因地制宜带领村民累计发展苹果、核桃等经济林果余亩,预计平均每户增收元以上,拓宽了致富渠道,增强了群众致富信心。
现在的他比以前更忙了!他经常会接到外出参加宣讲、出席活动的任务。每次出门前,他总会提前到几户病情较重的乡亲家去看病。有几户村民家因为没有时间去,便只好打电话“请假”,下好医嘱。
“在单位上班要向领导请假,每次出门我都要向乡亲们请假,把所有的事都提前安顿好。”贺星龙笑着说。他在接受山西晚报记者采访时,手机响个不停,都是乡亲们打电话催他去看病的。电话里,他再三嘱咐患者如何用药、如何止痛。每次参加完活动,贺星龙顾不上多停留一分钟,便又踏上返程的路。
“不是村民离不开我,是我离不开村民。我永远不会忘记家乡父老的恩情,不会忘记*和*府对我的关心,今后,我还是要一直为乡亲们看病,不管农村条件再苦再累,都要坚持下去,不忘初心,永远守护家乡的父老乡亲!”多年来,在贺星龙的心里,乡亲们就是他最大的牵挂。
山西晚报记者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