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又取决于什么?
美国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说,一个人的自我价值,主要取决于他“是什么”,而不是他“有什么”。读罢这句名言,我追问自己:一个人他“是什么”又主要决于什么呢?我想答案应该是:主要取决于他“有什么”吧。他是庄园主,取决于他有足够多的土地;他是资本家,取决于他有资金开办有相当规模的企业;他是作家,取决于他有一定数量的优秀文学作品赢得读者;他是某类大师,取决于他具有某类卓越的成就;他是智勇双全的战将,取决于他有赫赫的战功;他是好官,取决于他有官德,有能力,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绩……总之,“有什么”是“是什么”的基础和资本;一个人若不具备“有什么”这个基础和资本,他就很难说“是什么”了。“有什么”与“是什么”有着因果关系。然而,我对自己的这种看法,立即又动摇了,觉得不免绝对化了,经不住实践的检验,很难令人完全信服。一个人“有什么”应该决定着他“是什么”,但“应该”不等于“必然”,就是说,尽管你“有什么”,但它未必能决定你“是什么”。这里,外力的作用不可小视:说你是你才是,说你不是该是也不是。比如作品既丰且优的著名作家沈从文,不就被排除在作家(更别说“著名”了)之外销声匿迹了几十年吗?再进而深思而细思之,“无什么”是不是就绝不可能“是什么”了呢?事实说明,也不尽然。无德无才无*绩的官员,被视为好官受到提拔得到重用的,到处都有;无大师级的水平和成就却被捧为大师的,时有所闻;无优异科研成果而挤进院士行列的,也是有的吧;没有亲自听过课,更没有自己撰写论文,却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的,在某一群体里大有人在;并无“三反”言行而被戴了“右派”帽子成了阶级敌人的,竟达数十万之众;定刘少奇为“叛徒、内奸、工贼”,有无罪证?无也不怕,专案组有办法使之有……如此等等,不都是“无什么”却被认定为“是什么”吗?说你是你就是,不该是也可以是,这就是外力因素在起作用。世上的事情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得复杂一点。头脑过于简单了,对人对事就难以看得全面,说得准确。2014、11、7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