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从西厢记的典故中探析剧中人物39755
TUhjnbcbe - 2020/6/29 12:39:00

从《西厢记》的典故中探析剧中人物


摘 要:王实甫在《西厢记》用典的过程中,极其注重与人物形象的塑造紧密相联。在大量运用典故的同时,他并没有疏忽所用典故与人物的身份、性格乃至语言相契合。作者凭借高超的文学修养在雅、俗之间把握得当,丝毫不见越距之处。通过典故,我们可以了解他笔下不同的脚色,更加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各行当之间的差异。


中国论文


关键词:西厢记;用典;脚色


自古文人写诗作词乃至文章都喜欢引经据典,“用典”已然成为文学创作中常见的技巧和方法。它不仅能丰富诗文的语言艺术,还为文学作品增添独特的艺术魅力。刘勰首次在《文心雕龙》里这样诠释“用典”――“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①也就是说用典要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简单说来就是借用过去的事情来表达作者此时此刻的思想。一方面要继承前人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要在典故中求得创新,方为上乘。用典最好是能脱口而出,仿佛胸中自成,最忌让读者看出刻意雕琢,牵强附会的痕迹,最怕的就是为用典而用典,最好做到“凡用不使人觉,不啻其口”。②不光是诗词散文,而后的作曲家们也秉承前代文人的传统,好用典故,想以此来增加戏曲的艺术性色彩,吸引听曲者的眼球。王骥德《曲律》也专门针对用典作了详细的论述。“曲之佳处,不在用事,亦不在不用事。好用事,失之堆积,无事可用,失之枯寂。要在多读书,多读故实,引得的确,用的恰好,明事暗指,隐事显使,勿使唱去人人都晓,不须解说。又有一等事,用在句中,令人不觉,如禅家所谓撮盐水中,饮水乃知咸味,方是妙手。”③他详细地指出了用典过多就会有堆砌之嫌,但在该用典的时候反而不用就会使曲子过于枯寂、乏味。如何把握关键要靠作曲家自己,要不断积累自己的文学知识,要做到对史实了如指掌,切不可生搬硬套。“撮盐水中,饮水乃知咸味”,更讲究的是不动声色,让人读之不觉生涩仿佛本来就是如此,待细细品味之后方觉用典。


王骥德颇看重《西厢记》,他认为“《西厢》、《琵琶》用事甚富,然无不恰好,所以动人”。④《西厢记》中用典确实很多,在典故的运用上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但是纵观全剧,王实甫也的确匠心独运,耗费心血。他在《西厢》上下足了功夫,用典处几乎是浑然天成,无一处不自然贴切,信手拈来,做到“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李渔在《闲情偶寄?词采第二?忌填塞》说:“古来填词之家,未尝不引古事,未尝不用人名,未尝不书现成之句,而所引所用所书者,则有别焉:其事不取幽深,其人不搜隐僻,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总而言之,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作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能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⑤纵观《西厢》里所采用的典故,可以说是拿捏得当,既不过于生涩也不过于通俗。所以说,从《西厢记》的用典中,同样可以研究琢磨其中的脚色行当。


一、张生


(一)追求功名


张生一出场就发出了功名未就的感叹,《西厢记》也多次用典突出张生的勤奋苦读,最精妙之处在于所用典故虽是用来表达同一个意思,但所出却不是同一处。“暗想小生萤窗雪案,刮垢磨光”、“将棘围守暖,把铁砚磨穿”、“可怜刺股悬梁志,险作离乡背井*”,三句分别引用了车胤囊萤照书、孙康映雪读书、桑维翰磨穿铁砚、孙敬文悬梁、苏秦刺股这五个不同的典故来形容张生一年四季、不分昼夜地刻苦读书。多次参加考试,考场都被被他“坐暖”了,连篇累牍地写文章,如铁一样坚硬的砚台都被他“磨穿”了。十年寒窗,只为一朝登科及第,可是“折桂”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连张生自己都发出“望眼连天,日近长安远”的感叹。


(二)“自负”与“自谦”并存


张生并不是一个我们想象中的“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迂腐文人。他凭自己满腹的才学、超人的机智解除了普救寺之围,正如红娘所说:“洛阳才子善属文,火急修书信。”但张生自己还是比较自谦的。“小生无宋玉般容,潘安般貌,子建般才”,借与宋玉、潘安比貌,与曹植比才,以示自己的谦虚之意。但反过来想,敢和宋玉、曹植相比,也可看出张生自负的一面。而这种自负在老夫人不招“白衣女婿”而让他上京求取功名的时候,更是毫不遮掩地显露出来。“凭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他认为凭借自己的才情想要获得功名利禄简直是轻而易举的事。


(三)爱情忠贞


王实甫借用这三个典故生动地展现了张生心急如焚、急于见到莺莺的情状,将他的种种相思寄寓其中。可见张生自赴京赶考之后心心念念的都是莺莺,流落在外,连个传信的人都没有,三典叠用恰到好处,将张生的焦急一层一层地剥露在观众面前。


二、莺莺


王实甫笔下的莺莺给人的第一印象无疑是美丽多姿。“傅粉的委实羞,画眉的敢是谎”。“傅粉”这个典故先是指三国时魏人何晏的事情,据《世说新语?容止》记载:“何叔平(按,何晏字)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月夏,与热汤饼。既?n,大汗出,面至白,色转皎然。”⑥后“何郎傅粉”比喻美男,王实甫用在剧中则是用来形容莺莺的美貌。“似湘陵妃子,斜倚舜庙朱扉”、“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借娥皇、女英、谢道韫等来刻画莺莺的美丽。另外,谢道韫是历史上有名的才女,“飞絮雪”来自于她的“未若柳絮因风起”⑦,这里作者别有心思地提到了莺莺的“有才”。如果说一开始展现的是一个美人的形象,那么这位美人的才情在不动声色中逐渐显露出来。特别是在月下联吟的时候,张生刚吟了一首诗,她立刻依韵和了一首,和诗之快、之美令才高八斗的张生都惊讶不已。在感情方面,莺莺表现得着实让人又爱又恨。莺莺不像张生那样倾情而出,在开始的时候还是有所保留的,遮遮掩掩。月下联吟,二人已互通情意,回去后,莺莺对张生可谓是百般思念。但在老夫人悔婚之后她发出了“谁承望月底西厢,变做了梦里南轲⑧”的感叹。眼瞧着能和情郎相互厮守,不曾想变成了“南柯一梦”。从此她便害上了相思,“他做了个影儿里的情郎,我做了个画儿里的爱宠”,两人即使相见也不能互诉衷肠。当张生为她月下弹琴的时候,莺莺听得痴了,“为一个不酸不醋风魔汉,隔墙儿险化作了望夫山”。她不甘心就这样屈服,主动地约会张生――“待月西厢下,迎风半户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可是发出这样的邀请之后,她却变卦了。“若不看红娘面,扯你到夫人那里去,看你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⑨!”她搬出了老夫人去吓唬张生,其实是她自己怕红娘嘴碎,在老夫人面前说穿了,在此之前她还是“一缄情泪红犹湿,满纸春愁墨未干”。都泪凝如血了,可见莺莺对张生的深情,而她却在幽会之时突然改口,也足以表明她还没有足够的勇气去冲击封建制度的枷锁。她一时之下悔却前言,不想加重了张生的病情,自己也处于深深的后悔之中。她随后又发出“寄语高唐休咏赋,今宵端的云雨来”的邀请,并履行了约定。应该说这里应该是莺莺感情的分界点,她在此后将自己对张生的情感托盘而出。将自己交给张生以后,莺莺期望张生“勿以他日见弃,使妾有白头之叹”。《西京杂记?卷三》载:“司马相如将聘少陵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至。”⑩莺莺借此来说出自己的顾虑,怕的是将自己托付给张生后会像卓文君一样遭到抛弃。当张生应老夫人的要求进京赶考时,莺莺表现出了与世俗不一样的态度。她在送别的酒席上说出了心里的话:“你与俺崔相国作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在爱情婚姻和功名利禄面前,莺莺选择的是守护自己的爱情,她想要追求的是能给自己幸福的夫妻生活。“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两下里”――莺莺不愿张生为了浮名、小利而放弃他们之间的爱情,比起那些功名利禄,她认为两个人能厮守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莺莺的这种看重爱情婚姻的品格确实难能可贵,和以老夫人为代表的世俗之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长亭送别之时,作者更是细致地描绘了她心中的那份依依不舍之情。“寄语西河堤畔柳,安排青眼送行人”――据《晋书?阮籍传》载:“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乃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携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这里是用来表达莺莺对张生的喜爱和不舍。面对即将而来的分离,她不知如何应付,只感到极度迷惘与悲痛,“眼中流泪,心里成灰”,百般不是滋味。临行前,她嘱咐张生的话是“我这里青鸾有信须频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莺莺对于爱情就是如此的诚恳执着。在张生赴京赶考、音信全无时,她用一句“悔教夫婿觅封侯”来诉说她无尽的后悔。“自别颜范,鸿稀鳞绝”,痴痴地等待张生回来,可是就连传信的“鸿雁”都变得稀少了,着实让她焦急难耐。等到琴童回来报张生得中状元的喜讯时,莺莺却出人意料地伤感起来。在给张生的回信中,也屡屡劝诫张生――“调养圣贤心,洗荡巢由耳”。《艺文类聚》卷三十六“人部?隐逸上”载:“巢父闻由为尧所让,以为污,乃临池水而洗其耳。池主怒曰:‘何以为污我水?’由乃退而遁耕于中岳,颖水之阳,箕山之下。”莺莺以此劝诫张生要保持高尚的情操,不要做出对自己不忠、有辱名声的事。 三、红娘


红娘虽说是《西厢记》中一个配角,但她的性格比起张生和莺莺来却显得更加鲜明。王实甫在刻画红娘时所用的典故并不是很多,而就是在这为数不多的典故中恰恰淋漓尽致地展示了红娘刚烈和勇于反抗的性格。“我是个散相思的五瘟使”,更是反映了她敢作敢为直爽的性格。面对老夫人的狡诈,这一对痴情怨女处于相思的痛苦之中,莺莺善变,张生软弱,也只有大胆的红娘才能解二人的相思之苦。“香美娘处分破木瓜”一句更是符合她的下人身份,更接近市井口语。所以说,用典还得顾及剧中人物的身份,像张生、莺莺这样知书识礼的人绝对所不出这样的话。在红娘知道莺莺在她面前装模作样、“恶语伤人”,给张生的信却是“甜言美语”,一急之下说出了“看你个离*倩女,怎发付掷果潘安”,显示出了红娘调皮的性子,明知道莺莺是怕老夫人知道,她还是想看看莺莺等到晚上幽会的时候如何向她解释。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三本第一折里有这样一段话:“你将那偷香手,准备着折桂枝。休教那淫词艳儿污了龙蛇字,藕丝儿缚定鲲鹏翅,*莺儿夺了鸿鹄志;休为这翠帷锦帐一佳人,误了你玉堂金马三学士。”该段一共七句话却用了“偷香手”、“折桂枝”、“*莺儿”、“鸿鹄志”、“玉堂金马三学士”等七个典故,着实令人咋舌。这几个典故作者一蹴而就,毫无断续之痕,精彩地展现了豪爽泼辣的红娘形象,也就只有伶牙俐齿、言语犀利的红娘才能说出这番话。通常说来,不是很建议多典连用:一方面是怕过于堆砌,另一方面是避生搬硬套之嫌,非是高手不得如此。吴梅认为“书卷典故,无一不可运用,而无一可以堆垛”。而王实甫却在这里借红娘之口七典串用,让人不得不对他高超的用典技巧和才能叹为观止。金圣叹赞道“写红娘既不失轻,又不失重。分明是一位极滑脱问官,最是轻快之笔”。


事例的选择取决于创作者本身,主要的方法在于――“综学在博,取事贵约,教练务精,据理须核”。“山木为良匠所度,经书为文士所择,木美而定于斧斤,事美而制于刀笔,研思之士,无惭匠石矣”。精于运思的人是不会仅仅借助用典来证明自己的博学。收放自如,能够做到“用人若己”,方为最高境界。“各人有各人之情景,就本人身上,挥发出来,悲欢有主,啼笑有恨,张三之冠,李四万万戴不上去”。王实甫用典也是遵循此原则,切合一人一事、一景一致,这样我们从他所运用的典故中窥探《西厢记》中的人物,也足以了解不同脚色所展现出来的不同风貌。


注释:


①周振甫:《文心雕龙今释》,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第339页。


②周振甫:《文心雕龙今释》,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第343页。


③(明)王骥德:《曲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9月,第173页。


④(明)王骥德:《曲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9月,第173页。


⑤李渔:《闲情偶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第18页。


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四部丛刊景明袁氏嘉趣堂本,卷上之下容止十四。


⑦同上。


⑧(唐)李公佐:《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156页。


⑨(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95页。


⑩(南宋)郭茂倩撰:《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99页。


(唐)欧阳询撰,汪绍盈校:《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565年版,第639页。


吴梅:《顾曲麈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第63页。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释》,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第344页。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释》,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第345页。


吴梅:《顾曲麈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第65页。


参考文献:


[1](元)王实甫撰,王季思校注.西厢记[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2](清)李渔撰,杜书瀛校注.闲情偶寄?窥词管见[M].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3](明)王骥德著,陈多,叶长海注释.曲律[M].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2012.


[4]周振甫.文心雕龙今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吴梅.顾曲麈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6]吴琳. 析用典[J].孝感学院学报,2007(27):5―8.


作者简介:仓纪红(1992?C),女,江苏盐城人,苏州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明清戏曲。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西厢记的典故中探析剧中人物39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