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临汾,一个把太阳叫尧王的地方
TUhjnbcbe - 2024/4/24 18:30:00

文图:雅馨原创

导读

旅行若无文化支撑,只是耗费体力,那样的游记就是流水账。透过眼前的山川地理,花草树木,回望千万年前尘往事,那些闪耀千秋的人物、典故,一一浮现……

阅读此文,望你感知到《高山》、《流水》,感知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为我来到了创造它们的师旷、荀子的故乡——临汾。

7月20日下午,在夏县参观完三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结束运城段三日行程,沿着文明的足迹继续北上,前往临汾地区。先参观侯马市晋国古都博物馆,这是一座县级专题博物馆,集中展示公元前~公元前年,共年间发生在以今日侯马市为中心的都城文化,属于晋国文化的一部分。

从侯马坐动车到临汾,1站路,20多分钟到达。进入临汾,虽已近黄昏,太阳仍很来劲,热,但有种通透之感,不似运城那么闷。打车到酒店,仅8元,临汾出租车6元起步,价格亲民。

7月21日,考察第5日,相关部门协调我们前去尧王庙、陶寺遗址、丁村遗址和临汾博物馆学习考察。

一、尧王庙

尧王庙在临汾市区,当地人简称尧庙,始建于晋代,后经唐、元、明、清历代修建,不断扩大。早上9点多来到尧庙,天气已经很热,映入眼前的尧庙建筑簇新、宏伟,厚重、淳朴、原汁原味的风韵却缺失不少,这永远是矛盾的,对于我来说,喜欢看真实的历史遗存,而尧庙适合更多游客,坐落在相对繁华的市区,也成了临汾市的名片。

尧庙门前,一群群中小学生排队等候参观,年轻的老师们则都穿上了周制的古装,大热天想必够闷,这应该是夏令营游学活动。历史文化景点,游人一旦众多,吵吵嚷嚷,就会影响其肃穆庄严,离开人群,匆匆前行。

尧宫甬道中间由龙凤图案刻制的中轴线叫“龙凤之脉”,甬道两旁的器物是出土于陶寺文化遗址精品文物放大两倍的模型,两两对称。比如土鼓对面是石罄,是我国最早的乐器。生动展示了尧时期的生活和文化,使尧庙更具有历史实证和文化内涵。《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对面是《康衢谣》“立我丞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均是我国最早的诗歌。

尧庙内最大的一座殿是尧殿,又称广运殿,殿前石阶、石栏拱卫着尧井,是我国最古老的井,相传为尧帝所凿,从此人们倚井而居,井成了家乡的象征,远离家乡才有了“背井离乡”之说。尧井两边有四棵古树,据资料介绍,一株“柏抱楸”,每年仲春,四、五月间,苍郁的柏枝丛中,盛开紫红色楸花,蔚为壮观。一株“柏抱槐”,春末夏初,柏树丛中槐花盛开,芳香四溢。另两株是鸣鹿柏和夜笑柏,都是几百年的古树,都有很多美丽的传说,7月下旬,我看到的古柏却是虬枝峥嵘,盘虬卧龙,但却没有一片绿叶,一朵小花。少了美丽妖娆,多了沧桑神秘。

二、陶寺遗址

此次来临汾的主要目的是看襄汾县境内的陶寺遗址和丁村遗址,离开临汾市区往南,约一个小时进入襄汾县。车辆在砂石黄土乡间小道行驶,不久到陶寺遗址,守护遗址的文物专家张为东主任为我们讲解,这又是一位文物战线工作一辈子的老考古专家。

眼前的陶寺遗址,是从周围大片农田中独立出来的荒地,政府计划建陶寺遗址公园,第一期投资1.63亿,面积亩。这里很少有人前来,来的人多是领导、专家,多为张主任接待讲解。

大热天,烈日当空,张主任详详细细给我们讲解陶寺遗址知识,充满激情,既有历史厚重感,又有文学的洒脱飘逸,时不时背诵起《诗经》、《尚书》。

我仔细听讲,也全程录音,回头认真复习、消化。

陶寺遗址年发现挖掘,考古证明,这是尧帝都城,因此是中华第一都,在这里发现了中华第一龙——盘龙纹盘,在这里发现了尧王的观象台,从此有了历法,指导农业,农耕文明才能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因此,称陶寺遗址是中华之根,民族之魂并不为过。陶寺遗址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城,功能划分比较齐全,有观相区、仓储区、王城、早期王陵墓葬区、手工业区、居民居住区,王城相当于紫禁城。张主任介绍,陶寺遗址总面积比平遥古城还要大,相当于四个紫禁城。

40年来,陶寺遗址共发掘了座墓,有6座墓是王一级的墓,每一个王墓里有一个龙盘,一对陶鼓,一个石罄。相当于现在国家领导人逝世后覆盖党旗,送入八宝山一样。为什么王墓里有龙盘?因为传说尧帝是龙的传人,庆都(尧帝的母亲)“感赤龙而生帝”,所以他自称是龙的传人,因此中华民族是龙的后裔。龙盘上黄色代表地,青色代表天,方口巨齿,是龙的形象,据考古学家推测,这是鳄鱼和蛇变化而来的东西,蛇的信子是一个分叉,这个盘龙的信子像个稻穗,象征神龙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我们现在的国徽是一个道理,国徽上有稻穗和齿轮,象征农业和工业,是社会的基础。

仓储区的窖穴,面积一千多平米,每一个窖穴直径达到5~10米,深度4~5米,相当于现在的国库。发掘时发现有碳化的稻粒,下面有防潮的东西,最上面是草拌泥的棚子。张主任测算,大概每一个窖穴的体积能达到立方,如果全部储藏满粮食的话,是吨,80万斤,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如果一亩地按斤,要亩地的粮食才能藏满一个窖穴。发掘时还发现窖穴里面有码放整齐的一排排的牛骨头,说明咱们的祖先当时已经不满足于吃獾、野兔等小动物,吃牛肉,窖穴相当于天然的冰箱,夏天东西可以保存,充分说明已经有最早的国家了。

尧王最大的贡献是观天象,发明历法。《尚书》记载:帝相日月,精诚金石。在陶寺遗址发现了圭尺和观象台,每年夏至、冬至等节气,很多天文爱好者到此测算,竟与0多年前尧帝观测结果分毫不差,只能感叹祖先的智慧与伟大!

陶寺人将太阳称为“尧王”,可见尧王在百姓心中的崇高地位。而夏桀将自己比为太阳,将人民比作月亮。百姓们却诅咒他:“时日曷丧,予及如偕亡!”意思是“如果能让这个毒太阳灭亡,我这个月亮愿意同归于尽!”表达了一种对暴君的仇恨心理。这便是成语“时日曷丧”的由来。

三、丁村遗址

中小学历史课上知道,中国人的祖先有北京人、山顶洞人、蓝田人、元谋人,其实还有丁村人。丁村遗址是年的挖沙工程中发现,挖掘出旧石器时代中期(相当于10万年前)很多大型动物化石、石器工具和一个小孩部分头骨。

北京人是直立行走的人,标志着从猿到人的形成,生活在70万年至20万年前。山顶洞人属晚期智人,生活在一万八千年前,那么中间这几十万年的时光里,人类是如何进化的呢?丁村遗址的发现,很好地解释了这个问题。

丁村遗址因在临汾市襄汾县城南约5公里的丁村发掘而命名,这是一座旧石器中期遗址,距今10万年。丁村遗址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发现的人骨和牙齿化石,推翻了中国人的祖先是非洲人或白种人的论断,10万年前,在丁村这个地方有黄种人生活。

走进丁村,随处可见明、清时代的民居古院落,这些古院落以村中心的观音堂为中心,分为北院、中院、南院、西北院四大部分。房屋因建造年代的不同而风格迥异:明代房屋的装饰以彩绘为主,风格古拙稳重;清代房屋的装饰以木雕为主,雕工精细,造型优美。丁村也是一座建筑艺术的露天博物馆。

丁村文化陈列室内,展示着从丁村遗址挖掘出来的珍贵文物,我惊叹那些动物骨的巨大,讲解员说,那时的空气中氧含量远比现在多,植物茂盛,贮存的养分多,动物就长得特别硕大,后来地质条件发生巨变,大型动物无法适应才灭绝,而本身那些处于劣势的小型物种却得以存活繁衍。

四、临汾博物馆

未到临汾时,几位运城的文物专家极力推荐临汾市博物馆,说展馆大、漂亮,藏品多,文化链条完整。这两年我也走访了几十个博物馆,顶着午后两点多的烈日,来到临汾博物馆前,被其外观震慑,一个地级市也有这么宏伟的博物馆!

临汾博物馆新馆年8月开工,年9月全面建成,临汾博物馆整体造型和室内布局充满设计感,充分显示其本身也是一件精美“藏品”,博物馆整体设计理念源于襄汾陶寺文化遗址的古观象台。

“最早中国”是临汾博物馆最大的特点,它所陈列和展现的文化不局限于其地域性,而是能体现中华文明发展史中的精华。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的临汾博物馆馆藏包括以青铜器、陶瓷器、水陆画、木版年画为特色的共计14万件珍贵文物。

最喜欢位于博物馆中央空处的这座悬挂式雕塑,象征着人类进化的历程、文明发展的轨迹,应该是临汾这片土地上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前四位依次是丁村人、尧帝、晋文公、霍去病,后三位不详,但都应是临汾历史名人。

参观完临汾博物馆,其气韵内涵需要我多多学习消化,细细回味求索。历史是灯,一天天朝我们走来。临汾这片土地,留给我们太多文化,成语假虞灭虢、退避三舍、数典忘祖、掩耳盗铃等,用另一种方式述说着临汾的历史。

结婚,雅称“秦晋之好”,欣赏着《阳春》、《白雪》,便想起一代晋国乐师师旷,背诵“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便想起荀子…….

因为,那是共鸣,那是魂;

因为,那是旗帜,那是根……

(注:少量知识性资料参考网络百科和博物馆)

1
查看完整版本: 临汾,一个把太阳叫尧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