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观评论员韩静
让招生与入学回归理性与常识是改进教育、调整策略的应有之义
近日,多地发布年中小学“学位预警”。广州上百所学校学位出现供给紧张,济南、成都、长春、南昌、大连甚至一些县城也出现类似情况,一些地方甚至发出了最高级别的“红色预警”。(2月13日中国新闻周刊)
造成“学位预警”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随着人口集中化,学生生源聚集,当地学区生源数量超出学校的接纳能力,甚至超过学校拟招生计划数的%。
其二,学龄人口的多寡影响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涨落。数据显示,年因“二孩政策”反弹的全年出生人口是万,出生人口达到顶峰,到现在正好是入小学的时间。
从表面上看,年或许是一个拥挤的学年,但绝对数量上逐年减少的趋势已初见端倪。
出生人口见顶之后,在年接近“腰斩”。年中国的出生人口只有万,同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则高达万,当年秋季的高校招生人数也达到了1万左右。
不难想见,6年以后的初中、9年后的高中、12年之后的大学如果沿袭现有规模的话,恐将面临生源“存量竞争”的严峻局面。
也就是说,学校的扩张策略面临着一个现实困境。当学生人数不断减少,学校不能盲目扩张,而是要根据人口发展特点,合理收张,合理分配教学资源。
缓解学位紧张问题,也离不开地方政府顺势而变。例如,政府推动乡镇学校建设,或阶段性购买民办学校学位,合理合法优化民办学校义务教育的新功能,以此缓解公办学校压力。
此外,学位减少还将对高等院校产生深远影响,可能伴随着“母校消亡”的困境。
“母校消亡”包括学校缩招、合并和关闭。据山西省政府日前批复,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并入临汾职业技术学院,撤销临汾学院的建制。而这只是诸多高校、中小学面临缩招、合并或关张命运的缩影。
中小学学位规模收缩,将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无数校友的母校宣告“消亡”。这提醒高等院校也要审时度势,结合未来人口发展趋势,合理制定招生规划,并通过提高院校级别、教学质量等方式优化学校形象,以此招纳持续不断的生源。
让招生与入学回归理性与常识,这不仅是现实矛盾下的“势所必然”,而且是改进教育、调整策略的应有之义。
二十多年来,教育不断“增重”的未必都是肌肉,恐怕还有脂肪。“野鸡学校”“文凭含金量越来越低”“什么人都能上大学”这些顽固赘肉影响了教育发展。
健康的体魄需要减脂增肌,完善的教育政策也受益于剪枝护花的长期维护。今后,学校需要减量增质,通过多元化办学,构建令人民满意的教育系统。
编辑:陈若松
统筹:王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