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初心50城百年一大会址的光辉与回响人民
TUhjnbcbe - 2024/8/9 1:01:00

油漆工徐正堂。澎湃新闻记者张呈君图油漆工徐正堂觉得,中共一大会址修缮最“磨人”的活,是上广漆。上海兴业路76号,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地方。年11月17日,中共一大会址以及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暂停对外开放,实施修缮改造。

3月29日,一大会址修缮工作全部结束,历经百年风雨洗礼的小楼,结构模样未变,墙面却宛如当年。与之一个路口之隔的黄陂路上,一座全新的“中共一大纪念馆”拔地而起。

小楼伫立百年,见证中国共产党风风雨雨打造“人民城市”矢志不渝。

新馆精雕细琢,映照上海这座城市处处为人民谋福利,建党力量星火燎原。

一大会址:修缮工程划上句号

年春节刚结束,徐正堂站在一大会址二楼窗户边,为一扇拆卸下来的木窗上最后的面漆。冬末春初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他身上,当天最高温度23℃,他说:“今天这样的温度,最适合上广漆。”

上海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一大项目修缮项目副经理赵为华介绍,所有的修缮尽量做到修旧如旧。比如,屋顶的熊猫瓦,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比较常见,但是现在不管材料还是工艺都很稀罕。为此,施工团队寻遍周边乡村,最终在一片拆除的老房子找到一批熊猫瓦,当场全部买下。

再比如,徐正堂说的上广漆,是一大会址修缮中传统工艺运用最多的地方。广漆也叫大漆,是用漆树的液体加上桐油熬制,属天然的油漆,因为只有中国才有,所以又叫“国漆”。广漆工艺,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从19岁开始,来自江西省上饶市的徐正堂就入行做起油漆工,至今已有41年工龄。徐正堂清楚地知道,不同的建筑,对油漆工的要求也不一样。庙宇以及上世纪初的老建筑,基本都用广漆。

这次一大会址修缮工程中,基本所有木材表面都刷广漆,施工面积多平方米,这也是修缮工程中最大的难点。

上广漆之所以难,不仅因为原材料找起来费力一些,也在于其上漆工序足足有12道,时间急不得,天冷做不得。

脱漆就是一个大工程。澎湃新闻记者邹娟图比如,一大会址所有木质建筑表面,都需先脱漆。现代工艺,建筑表面的油漆一般不超过1毫米,脱漆的时候相对简单。但广漆工艺下,漆面足足有4-5毫米厚。脱漆时,整面墙的刮、磨,往往就耗费大量时间。脱漆之后,木质表面容易坑坑洼洼,这时候,工人需要再次将整个表面打磨平整。

有拼缝或者裂缝的地方,需要贴“夏布”。夏布即民间常说的麻布,以苎麻为原料编织,有上千年历史。目前主产区为江西、湖南和四川。

“贴夏布的作用,最主要是增强木质表面的柔韧性,防止木质开裂,也一定程度防止白蚁啃噬木材。”赵为华说道。

贴好夏布,工人开始现做油漆。首先,生漆拌石膏和瓦灰,做成腻子批在木材表面,把坑坑洼洼的地方批平磨光滑,木材之间的缝隙也要填上,批好一次,用砂皮打磨一次。工人现场调配生漆腻子。“批嵌-腻子-打磨”这套流程需要做三四次,有些甚至要五六次。一位师傅一天时间,只能做两扇门。

这之后,木质表面上底漆,待干,再上面漆。一道底漆两道面漆,根据实际需要反复数次。往往一扇门或窗,全部做完,需要2-4天。

“不光是工序复杂,温度也会直接影响工程进度。因为批生漆腻子,要自己现场调,生漆在空气里不到一分钟就变颜色。腻子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伴随氧化反应,颜色会由浅变深。”徐正堂说,广漆风干得慢,怕沾灰,对温度、湿度都要求较高。最适合的温度,就是25℃左右。

本周,中共一大会址修缮工程划上句号。这个修缮一新的会址,除了熊猫瓦、朱红广漆。外立面的清水墙,全部去碱,砖面外部重新洗刷、修补、重贴“元宝缝”。会址内所有黑漆大门重做,也严格按照“石箍门”的要求还原。

“一切都尽可能保留最初的样子,可以说,就像年前这座房子刚建好时候的样子,只是跟周边有点历史的石库门建筑相比,这幢小楼更像新建的。”赵为华说道。

近年前,这里本是李书城、李汉俊兄弟的住宅。年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正式召开,大家围坐在客厅长餐桌四周,室内没有特别布置,陈设简单,气氛庄重。

7月30日晚,中共一大举行第六次会议,原定议题是通过党的纲领和决议,选举中央机构。会议刚开始几分钟,法租界巡捕房密探突然闯入,这次会议被迫中断。

7月31日清晨,代表们分两批乘火车前往嘉兴,登上事先租好的南湖画舫。上午11时许,一大会议在缓缓划行的画舫上开始,并最终胜利闭幕。

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犹如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

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

中共一大会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老公房:加装电梯听取反对意见

一大的力量,有信仰的力量,也化在一件件平凡小事中。

乘电梯上下楼,对于居住在临汾小区1号楼72岁陶廉洁来说,曾经是“异想天开”的事,如今已成为日常。

临汾小区一部建成的加装电梯。临汾街道供图原来,静安区探索为老公房加装电梯的新办法,率先完成加梯地图编制,推动加装电梯从“个案”走向“量产”。陶廉洁居住的临汾路弄,是典型的上海老公房。随着居民年龄普遍老年化,住在高层的居民上下楼问题日益突出。

“因为住得高,‘上下楼难’成为很多邻居的心病。”陶廉洁回忆道,他们楼有18户居民,八成居民是退休老人。年,一名90多岁的老人突发疾病,等来了救护车的医护人员和担架,却没办法通过逼仄的楼道,最后由三名热心邻居接力背下楼。事后,很多邻居倡议:“加装一部电梯,打通老人上下楼的‘生命通道’。”

“第一次征询楼道里居民加梯意愿时,超过90%居民表示支持,无反对意见。”陶廉洁回忆道,当加梯项目正式提交后,有邻居反悔了:加梯会不会占用公用空间,对房屋质量有没有影响?为此,静安区房管局、临汾街道、临汾路弄居委会成立了加梯工作小组,多次沟通协商,带领居民去杨浦、虹口等区学习加梯成功经验,花费近一年时间消除了居民的顾虑。

加梯施工前夕,2号楼03室居民表示“强烈反对”,因为加装电梯紧邻03室窗户。这时,工作小组走进2号楼,挨家挨户介绍加梯方案,并听取反对者的建议,将电梯位置向南移动了5米左右。同时,1号楼加装电梯还获得整个小区三分之二业主的同意,没有反对意见。

这也是上海民心工程的一个缩影,并成为贯彻“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一个重要内容。

安装电梯后居民自发清洁楼道。临汾街道供图3月的最后一周,上海首届咖啡文化节拉开序幕。马路沿街墙洞破了和小窗,开出的“熊爪咖啡”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咖啡店能看到的,只是墙上的一个小洞。顾客通过墙上

1
查看完整版本: 初心50城百年一大会址的光辉与回响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