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编著《洪洞通背拳概览》一书,在槐乡汾河两岸行走了近10年。从年(清咸丰四年)马牧许家第十世祖许知源编著的《通背拳》一书的序中获悉,当年的画家侯有德绘制了势图谱,第三代洪洞通背拳传人施继文的大儿子施根林“等身作势”起。如大海捞针般在槐乡寻找侯有德的足迹。年初冬,在洪洞南邰村得知侯有德是洪洞大槐树镇侯家堡人。笔者先后数次与朋友一起到侯家堡村、南卫村查寻深入侯有德的足迹和遗存作品。
洪洞县大槐树镇侯家堡村口有一口老井,井亭的墙壁上还有一块方形的石碑,如今虽然衰败,但这口老井曾经的历史,被村民广为传颂。
这口老井位于村子的大路旁,井亭为砖砌单孔券窑洞,券洞的正上方有三个砖雕的文字,“井王”二字特别清晰,“井王”之后的文字风化严重,通过字形可以辨认出半边“亭”字。随着历次修路,如今这口老井已经荒废,井亭里被人为堆满了垃圾。通过井亭口可以看到,正对井亭口的南墙壁上,有供奉“井神”的神龛,神龛旁的曾贴有毛笔书写的对联,由于荒废时间较久,井亭内光线较暗,对联内容无法看清。这是年到侯家堡子村时井亭的情景。
“这口老井曾养活过侯家堡村里10几代人,是村里的一口功劳井。”生活在村里的侯家后裔介绍,这口老井的历史就记载在旁边的石碑上。石碑最后一行的人名是“侯树德”
年9月9日,受洪洞金石录主要作者李国富老人的邀请,再次来到侯家堡村。
在村民的指引下,笔者与老人首先看了那块有“道光十六年三月”(公元)文字记载的石碑,碑上部分文字风化不清,但能看到“癸已之岁”“吾欲建亭其上而力不从心”“建亭其上第恐久而远识”“以垂不朽”等字样。文字记述之后为捐款人的姓名及捐资银两。上有“议叙侯从*”“监生侯桐封”等名字。令人惊奇的是,上面的名字均为侯姓,无其他姓氏。
精通金石的李老先生以最快的速度将碑文抄录。他对笔者介绍“侯家堡《井王亭碑记》癸已之岁南屏兄向予口言曰吾村有#少覆一亭每逢阴雨人苦泥泞,吾欲建亭其上而力不足可奈何余曰此事口惟联合可成,南屏兄存千言,因联百会一道会终以所拔布施建亭其上苐恐不久而遂诚因序此事,以垂不朽云。
(首事人、纳会人若干略……)道光十六年三月
碑文大意:癸已年(公元)南屏哥说,村里有一口井,但却没有遮拦,遇到阴天下雨,道路泥泞,村民挑水不方便,人们淋着雨在井前等候排队提水的滋味也……。他想在井上盖一座亭,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众村民说,只有联合起来,村民众筹才能办成此事。南屏哥对此事说了千言万语,最终感动了“百会一道会”,在村民众筹的基础上,道会拨一部分“布施”才建成此井亭。
仔细察看,井亭与一户人家的房子连为一体,如今建筑破败,院落荒芜。村民依据文字推断,撰文者可能为房子的主人,建亭之前已有想法,但因力不从心,在村民的捐助下,愿望得以实现,既与房屋连成为一体,也保护了水井,方便了众人吃水。令人遗憾的是,村民自掘水井和有了自来水后,老井无人管理,成了现在样子。“以现场判断,该房子的主人应该是‘南屏兄’的”李国富老人说。
“碑上的文字虽然在一点点风化模糊,但是老井的历史不会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侯氏后裔村民介绍,“老井虽然荒废,常有喜欢文化的人拓印了碑上的文字,或用相机拍摄碑上的内容,也许将来的某一天,会有完整的文字回进入我们的视野。”
年初冬,侯家堡子侯氏后裔村民的愿望在李国富老先生“火眼金睛”下,完整复制,受笔者对文言文的理解程度的限制,其真实内容还原有待商榷。
王隰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