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方言之“野鸡儿踅笼”(yàdirxuélén)
文/刘志杰(山西临汾)
不在原单位已经十多年光景了,那天因朋友家事偶遇q领导。出于单位改革举措硬指标,q领导还没到提前两年“退居二线”的日子,就已经在家赋闲了。技术型干部退居二线后被私企聘用已经是二十多年的惯例了,看到q领导虽然已经五十六七了,但熟悉的脸庞依旧透着几份干练和朝气,谈吐之间满满的自信,昔日年富力强、生产现场奔波、做事雷厉风行的形象又浮现于眼前,丝毫没有一点颓废和自弃的影子。“q书记,没出去干去呀?听说好多退居二线的去了安泽,那里新开了一家化工厂?”我随话答话地问了一句。“没有,哪儿也没去。”“那您这每天干啥哩呢?”“这一天野鸡儿踅笼哩么。孙子跟他奶奶在太原哩,每天就咱一个人,这搭跑跑,那搭颠颠……”无意中引出一个本地方言词儿——“野鸡儿踅笼”(yàdirxuélén)。意指无所事事地随便溜跶。“野”读yà,看似方言土语,在南宋刊行的《平水韵》的个韵部中,“野”同“马、下、者、雅、瓦……”等同归属“上声二十一马”。从唐张九龄的一首忝官二十年尽在内职,及为郡尝积恋,因赋诗》中摘录这么几句以斑窥豹:……揽衣步前庭,登陴临旷野。白水生迢递,清风寄潇洒。愿言采芳泽,终朝不盈把。野读古音ya,恰好与后边的韵脚“洒、把”押合,若读作时下普通话的中“yě”,读起来就感觉很拗口。可喜的是,国家新闻传媒部门也重视传统韵的传播,年的一个新闻类节目中播音员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就读“野”为yǎ,让人听上去既感到亲切,又感觉高深古雅。“鸡”读di,“笼”读len,均为我们中原官话汾河片的特色之所在。“天道酬勤”自古以来为人所崇重,对于悠游闲适甚至游才好闲的人,往往给人以厌恶的情绪。利用人们身边所熟悉的动物或什物来表达人们的言行性德,是民间语言产生的来源之一。表达无聊晃悠的俗语很多,比如——“闲得驴吼哩”用“驴”之吼代指人闲无聊之音,带有贬义,常用来指责该做的事不做,该尽的责任不尽,整天吊儿郎当的。“闲得数毛哩”,重点指向人的动作,贬义色彩非常重,几乎归类于粗话,常用于骂人。“野鸡儿踅笼”,重点也指向人的肢体动作,无聊时来回晃荡,略带贬义。但也可以用来自嘲,就像q领导自嘲一样,无班可上,无事可做,除了压马路就是逛圈圈。为什么用“野鸡”的动作来借喻人的状态呢?是由野鸡的生活习性被人们熟知而来的。“野鸡”与“家鸡”相对,是未经驯化而进化成家鸡的一种禽类动物。虽同属鸟纲鸡形属雉科,相对于鸡之围困樊笼,但雉不但畅享自由由颜值较高,羽色艳丽而缤纷多彩,其长长的尾巴被人们号称为“翎子”,用于制作蒲剧大戏里英俊武生头盔上的长长的饰品,《小宴》中风流倜傥的吕布耍翎子赢得观众阵阵掌声,就拿靠野鸡之功。而肥拙的家鸡在美艳的野鸡面前,只有低吟“我很丑,但是我却很温柔”的份。野鸡虽然拥有靓丽的颜值而傲视群禽,但是却没有家鸡饭来张口、落窝安居的福分。野鸡除了每天要耗费好大的时间和精力去觅食,也不像灵巧勤奋的燕子那样自己筑巢,除了找吃的就是找窝——“我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可能就是野鸡无奈的倾诉了。所以,是“野鸡”就得“踅笼”,不然,漫长的夜如何熬过去呀?下面网上疯传的这一段视频足以说明野鸡的这个习性——“……在气温相对较低的秋冬两季,高高的枝头就比较冷了。没有过多的遮挡物来抵挡寒风大雪,而背风的沟坎或土洞就成了他们过夜的首选……”如果历史上没有一个跋扈的女性专权的过往,也不知道有没有“野鸡踅笼”这个乡俗词语。“野鸡”之所以广泛地称呼为“野鸡”,源于我国历史上的避讳文化——卞临海所著《汉字与避讳》与张弓长所著的《汉字与中国文化》等书中,都提到汉朝吕后名“雉”,因避讳,全天下凡遇“雉”一律用同义的“野鸡”二字代替(《玉篇》雉,野鸡也)。“踅”音xué,我土乡音中管串门叫“踅门”,“踅”也有回旋的意思,有些地载“踅”与“旋”可互相混同使用。野鸡来回走动、转圈,只为一窝,这个动作被运用于民间武术的拳法中。形意拳又称为行意拳、心意拳,是根据龙形、虎形、熊形等十二种动物的动作形态而编排的拳法,其中有鸡形。关于鸡形打法就有金鸡上架、金鸡报晓、老鸡踅窝等多种招式。在河北省井陉县南张井结,“野鸡踅窝”还指社火表演中的一个“掫老杆”的仪式——“四丈八尺长的老杆,被七八十个壮汉联台看来,首先以树干中心为圆心,逆时针旋转一周,这是俗称的‘野鸡踅窝’,然后他们抬着老杆绕火场转一周,最后齐心协力,将老杆一头插入早已挖好的深坑里……”拨开一大堆趣闻传说,回眸一段乡音的悠长,野鸡踅的熟悉动作,是被广泛引指到人身上的。而在我们这里,“野鸡踅笼”却用到了休闲一族中了。想一下,这两三年间,疫情蔓延,宅在家里就是为国家贡献。抖音里调侃“主卧阳台客厅一日游”,正是说明了习惯了排满日程日理万机的快节奏者,也被迫“野鸡踅笼”了,只不过这个笼仅限于小小的范围里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